論國人對國防與戰爭應有的認知

 

廖宏祥 博士

國際戰略專家

 

前言

 

        作者深感在台灣的人一般對國防知識缺少基本的認知。本文以非學術性的方式,簡要的點出台灣國防上的一些問題,以期能獲得最大的迴響。

 

台灣和中國的軍事關係

 

在討論台灣和中國軍事關係的時候,我們要以戰爭的型態來討論這種軍事關係。德國的軍事家魯登道夫曾經說過:「戰爭的本質,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總體競賽」。既然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總體競賽,自然就不能夠單純地說:因為我們有某種武器(比如,有二代軍艦,或是二代戰機),所以我們就不用怕中國的軍事威脅。在市面上所看到的媒體,或是書籍,一般說起來都很難跳脫這種單純武器性能比較的模式,然後就對兩岸軍事的關係,做出類似的結論。

 

中國對台灣最大的威脅本質自然是戰爭,但是戰爭是不是就能夠靠武器的性能來決定它的結果呢?當然不是,否則只要雙方──台灣和中國雙方,把武器全部排列出來,那麼具劣勢的一方,自然就可以不用再談打仗,馬上就可以豎白旗投降了。假如事情是這麼簡單的話,那麼從古到今就沒有戰爭了。戰爭的結果既然不是由武器的性能來決定,難道說,是否會發生戰爭會是由武器性能的優劣來決定嗎?顯然歷史上證明也不是。決定戰爭的型態及結果,自然牽涉到整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國際上的聯盟以及民心士氣的狀態等等,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何況武器的性能以及武器數目,世界上公開所拿得到的資料倒還不一定是正確的。武器性能的發展、發揮以及它持續不斷的升級,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說,飛彈的射程是一百公里,或是八十公里,這些都不一定是絕對的數字。而射程一百公里的飛彈,也不見得就比射程八十公里的飛彈來得強。所以過份討論武器的性能與數目的多寡,而忽略戰爭的本質,有以管窺天的危險。

 

因此我們在討論兩岸軍事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先認清一點:也就是軍力的本質,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戰爭。戰爭雖然是軍事關係中最壞的情況,但是準備戰爭乃是建軍的終極目的。而在討論最壞的情況時,首先就是排除一切樂觀的因素。比如說,假如台海兩岸發生衝突的時候,美國或是日本會干預,這一些都是樂觀的估計。我們不應該把其它國際上可能的援助,列入兩岸軍事關係的範疇裡面來討論。每一個國家都以自己的利益作最終的考量。而國際上的局勢千變萬化,今天答應的援助,明天都有可能反悔。更何況美國和日本,從來就沒有承諾要幫台灣抵抗中國的侵略。當然假如台灣有能力足夠單獨對付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的時候,有美國與日本的幫助,當然是更好;但是沒有的話呢,我們也必須要有做獨力抵擋解放軍攻台的準備。這才是面對事實,負責任的作法。

 

因此,在討論戰爭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一場戰爭如何發生、戰爭型態是什麼、以及如何應付戰爭等等,這些才是探討台灣與中國軍事關係時,所應該注意的題目。比如說,台灣和中國軍事關係的本質,和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的對抗,是不一樣的。蘇聯在冷戰時期,它建軍的目的,並不存在於要將美國消滅或是佔領的目的。反之,美國也是一樣。這兩個國家建軍的目的,都是要保有一個對對方嚇阻的力量,以達成作為政治上積極作為的後盾。因此雖然兩國有軍備競賽,但是並沒有爆發戰爭。我們假如談到一九三七年的中國和日本的關係的時候,那又是不一樣的格局。日本建軍的目的自然就是以佔領中國,或是消滅中國的政權為目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中國和日本的軍事關係,基本上是一種以侵略為本質的軍事關係。

 

台灣很多人因為受到西方軍事思想的薰陶,所以基本上也是採用美國那一套的軍事思想。也就是只要具有嚇阻敵人的能力,那麼敵人就不會來進犯。這種想法,基本上忽略了台灣和中國軍事關係背後的政治因素。這也就是說,就算台灣具有嚇阻中國攻台的軍事實力,也不代表中國就不會發動戰爭。因為中國假如對台灣發動戰爭,裡面一定包含了一個國家統一,以及民族自尊的政治因素。我們應當牢牢緊記:軍事永遠是受到政治最高原則的指導;也就是說,軍事為政治的手段,而政治為軍事的目的。

 

然而就算台海的軍力平衡對台灣有利,也不一定能保證有效嚇阻。中國可能無法認知這樣的軍力平衡,或是解放軍也可能對擊敗我國軍的能力深具信心。而這樣的錯誤認知,並不一定是由於無知,而是使用傳統武力做嚇阻力量的先天缺陷。台灣不是核武國家,因此台灣與中國的軍事平衡得完全仰賴非核的傳統武器。但是傳統武器缺乏核武的恐怖與確定性。而傳統武器一般說來需要精密的武器平台、良好的訓練、及可觀的資源來投射;而且不一定能發揮我們所要達成的效果。因此,解放軍對國軍傳統武力的嚇阻可信度,就很難正確評估。

 

台灣今天軍力不管多麼強,我們也只能夠做這樣子的理性思考:中國的領導人在考慮對台發動戰爭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成本的時候,可能會把其軍事行動的優先順序降低。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夠聲稱:台灣的軍事強到一個地步的時候,就會嚇阻中國永遠不來進犯台灣。我們只能夠假設:當中國的領導人考慮到對台軍事行動所需付出的代價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比較不划算,而再三考慮,或是延遲發動戰爭的時機。

 

因此臺灣的獨派人士首先要認清政治手段有其極限,想完全不用武力來保衛臺灣甚至建立臺灣為一個民族國家可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從歷史辯證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很少有國家,不需要經過獨立戰爭,就能夠達到國家獨立的目標。因此台灣假如要繼續追求獨立的話,台灣就需要準備獨立戰爭。但是在如何準備獨立戰爭,也就是在戰爭前的假戰狀態,以及戰爭進行中如何讓一般老百姓、整個社會,如何在戰爭當中存活下來,以及戰爭後的社會重建,這些都應該做詳細規劃。天下沒有白喫的午餐,想要收獲就必須付出成本。假如臺灣的領導階層不瞭解戰爭的本質,並且不為中國可能發起的侵略戰爭作準備,那麼殘酷的現實是:歷史上被侵略乃至於戰敗的國家的人民,通常在戰前都沒有想到,戰敗竟然會是如此的痛苦。台灣不可不引以為戒。

 

解放軍的現代化

 

人民解放軍自一九二七年建軍以來,從未有足夠的經費預算。其所屬單位包括最基層的聯隊,都必須自給自足。因此人民解放軍相關企業多達兩萬多家,經營範圍從交通運輸、不動產、飯店、餐廳、夜總會到人造衛星發射等等,不一而足。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為了打擊日益猖獗的走私活動,在一九九八年七月中的一場共軍聯合會議中,嚴厲批評軍隊經商的問題,要求軍隊、武警、與地方政治部門,今後一律不得再從事經商活動。江澤民下令共軍不得再從事經商活動,亦凸顯江澤民的整軍權威。雖然中國的重要預算要能夠負擔人民解放軍所需要的經費,仍要好幾年的時間。但可以想見的是,「軍企脫鉤」一但完成,新一代高度專業化的人民解放軍將有完全不同的形象與戰力。

 

同時中國軍方在一九九八年七月底發表國防白皮書,這是中國自一九九五年以來,第二次主動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國防透明化。但是其政治宣示意味大於軍事意義,對人民解放軍的兵力結構、武力系統,仍然保持刻意模糊。以現代國家而言,定期發表國防白皮書,將本國武力及國防政策、戰略目標,予以適當透明化,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現戰爭實力,及表達和平誠意,有嚇阻及睦鄰的雙重用意。這兩個獨立事件表面看似不相關,其實除了表示江澤民地位已可穩控解放軍之外,這個受到解放軍「四總部」背書的「禁止經商」新政策其實也表明了中共將軍隊回歸常態,以建立二十一世紀專業軍隊的意圖。而中國順應世界潮流的公佈國防白皮書,又意含了其更進一步的軍事現代化。白皮書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國在一九八五年宣布的「軍事現代化」中裁軍百萬;一九九七年又宣布將裁軍五十萬;而最近又宣布將裁軍。白皮書也重申其裁軍與軍事現代化的決心。乍看之下,解放軍數目減少對台灣的威脅似乎應可減低,其實不然。為什麼呢?

 

因為戰爭的藝術,已經從波斯灣戰後做了重大的改變。軍隊的數目早已不是決定勝負的因素。中國可把裁軍節省下來的經費,作為其準備下一次戰爭的科技研發、軍事學術、戰略與戰術研究發展等的用途。中共中央軍委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擴大會議上強調一些重點目標。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乃是解放軍應以能夠贏得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為主。而解放軍已經開始發展新的軍事思想及建設;在這些新的解放軍戰術想定中,他們並不需要對台灣的陸海空三軍作直接的攻擊。他們卻只要攻擊台灣的指揮管制體系,主要的防空雷達,以及訊號情報中心;並且干擾所有的通訊,使用特種部隊摧毀指揮中心,同時破壞可以供應台灣地下基地電力的供應系統等等。因此人民解放軍的飛彈以及飛機可能不需要直接攻擊台灣的飛機、軍艦、以及戰車。只要台灣的軍事神經中樞以及預警系統被摧毀之後,台灣的國軍很可能會像在波斯灣戰爭裡面,遭受盟軍精確攻擊之後的伊拉克部隊一樣的癱瘓。

 

從一九九一年高科技在波斯灣戰爭展示改變戰爭形態以來,中國就著手進行一連串軍事現代化的計劃;希望在情報系統、偵測衛星、彈道飛彈、反艦飛彈、戰鬥機及潛艦等方面的技術,能獲得重大的改善。僅管這些武器顯然會用來對付台灣,但中國真正的目標還是美國與日本。一九九六年三月的台海危機中,美國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舉動,更促使中國強大及加速軍事現代化的決心。中國軍方相信,唯有如此才可避免再度遭到美國的羞辱。

 

國防部長唐飛於一九九九年三月指出,解放軍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準備,包括資訊戰、高解析度偵察衛星、彈道飛彈及空射、陸射、海射巡弋飛彈等。自一九九○年代至今,中共已研發完成野戰自動化指揮系統,及野戰自動化指揮車等戰場指揮管制設備,並進行戰略指揮系統的研發與佈署,同時加強普及資訊作戰基礎教育與專業訓練。運用電腦數位科技完成多種戰機、火砲、戰車、飛彈等武器裝備的模擬訓練系統。

 

解放軍同時在最近這幾年,不斷努力外購武器與科技,間接或直接以提昇其武器裝備的性能;包括戰略武器,例如二砲部隊的彈道飛彈,空軍武器例如殲擊機的現代化,以及Su-27與Su-30MMK的購買,海軍如向俄羅斯購買的四艘基洛級潛艇及二艘當代級導彈驅逐艦等。陸軍動員額可能維持在二百萬以下,而面對軍區會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因應未來的區域戰爭。因此中共的軍事現代化所導致的具體戰力提昇,將表現如下:第一,戰略打擊武力,除了現有的核子武力、傳統武力,也可能強化其快速反映能力。第二,國境外作戰能力,擴展其海空軍的作戰能力活動範圍至太平洋第一島鍊。第三,防衛作戰能力,增加中共空軍密接支援的能力,以進行協同縱深作戰,發揮具領域外的能力。

 

而從部隊的結構來看,解放軍也開始考慮縮小規模;比如說俄羅斯的從軍團到師的編裝,改為由軍到旅的編裝,並且能適應外界不同的情況。而師的編成也展現多樣化;比如美國師的編成就有八種,法國也有七種。在兵科上中共近來強化聯合的軍事戰略,因此在體制編制上,除了重點海空軍二砲部隊的建設之外,並且重視技術兵種的建設;如加強陸軍航空兵與電子對抗部隊,並進行科學編組,實現作戰部隊的高度合成;也根據作戰的需要,實行多樣化的編制。在現代的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無疑的還是會將它現有的武器,尤其是飛彈,視為它非常重要的威嚇戰略工具之一。同時解放軍並相信,新軍事革命並不純粹只是硬體及技術上而已。解放軍也認識到準則上的改變,也因而增加大量的快速反應部隊。一九九三年以來解放軍也進行了一些高技術的戰爭訓練,來衡量新的訓練方法及戰術,以及後勤補給等問題。這些作為都足以增強中國成為區域軍事霸權。

 

國軍的現代化

 

台灣同時也在重新塑造它的陸海空三軍。陸軍現在已經變得更為機動化,更能夠擊退敵人的登陸。陸軍已經把戰鬥單位,從師降為旅。以最近增加的四百輛M60A3戰車,以及較老式的M48型戰車,台灣將有超過二十個具有高度戰力,而且機動化的戰車營,來面對解放軍可能的登陸行動。國軍同時有超過四十架的AH-1H攻擊直昇機和二十架的OH-58D偵察直昇機。這兩種直昇機的飛行員,都配備有夜視裝備,使他們能夠擊退空降或者是兩棲登陸的敵人。陸軍的復仇者飛彈﹝即裝甲車載運的刺針飛彈﹞可以強化機動的防空能力。而一些較新型而且威力更強大的反戰車武器,像拖式二型飛彈,更能夠增加陸軍的反登陸能力。台灣的鷹式地對空飛彈,以及部署在台北附近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營,以及台灣自製的天弓飛彈,也能夠強化陸軍的防空能力。

 

台灣的海軍同時也增強了反潛及反封鎖的能力。幾年前海軍決定將它的反潛武力,從較為脆弱的西部海岸移到花蓮海域附近。台灣另有S-70C反潛直昇機,S-2T反潛搜索飛機,及其他的反潛武力。另外一個重大的能力提升就是台灣從美國大量買來Mk46 Mod5型的魚雷。美國同時也賣了好幾百枚的艦載防空飛彈,而魚叉型反艦飛彈同時也被武裝在台灣的艦隊上面。這一些還不包括台灣向法國買的隱形性能極佳的拉法葉級、派里級、與諾克斯級巡防艦。

 

台灣的空軍比海軍及陸軍經歷更重要的演變;一百五十架的F-16A/B戰鬥機、六十架的Mirage 2000-5戰鬥機,和四架的E-2T雷達預警機,將會大大的增強台灣空軍攔截敵人戰鬥機和轟炸機的能力。台灣的空軍同時也向美國購買了十二架新的C-130運輸機,這種運輸機將可以強化空運及支援外島的能力。當海軍把它本身的武力,從西岸移到東岸的時候,空軍也同時在台灣的東岸建立了一個地下基地,以保護戰鬥機不受敵人的奇襲,同時也增加了台灣迫切需要的戰略縱深。台灣的部隊已經有一些初步的更新計畫;在二○○一年之前,台灣的部隊將從四十五萬人降為四十萬人。至於把部隊精減,轉變成更精銳的部隊,需要把將官員額減少百分之二十五,一般的軍官員額減少百分之二十,這樣子才能夠加速軍官的新陳代謝。

 

雖然有這麼多武器硬體的進步,但是不一定等同於戰力的提昇,更不代表台灣面對中國的威脅時可以高枕無憂。雖然一般人比較軍力的時候,最容易的往往就是武器性能及武器數量的比較。但是戰爭結果的勝負,絕對不是比較武器的性能,就能夠找到答案的。

 

武器採購─對戰爭的準備?

 

今天台灣民間對戰爭的心理準備,可以說幾乎是全然沒有。而國家對戰爭的準備,也只有靠國防上的採購武器而已。大家都知道建軍的成效以武器硬體裝備的獲得最為顯著。至今國軍建軍的定義,幾乎和「買武器」三個字是同義字。至於武器獲得之後的維持與訓練,並非關注重點。而且軟體的建軍運動時間長,沒有辦法立即看到成效,並不容易受到高階將領的支持。

 

但是我們購買武器,是否能夠將準備打贏戰爭的武器都採購得到呢?似乎也沒有。比如說,我們買了E2-T空中預警機,也買了F-16戰鬥機,但是空中預警機卻沒有辦法直接指揮戰鬥機執行攔截的任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買預警機及戰鬥機間的通訊資料鏈 (data link)。至於空中預警機與其他軍種之間的資料鏈,自然就不更不用說了。一般說來,空中預警機有三種功能:一是作為大功率的空中雷達站,可連續監視大範圍的區域。二是作為機載戰術偵察和分析中心,為機上人員提供詳細及時的戰術圖像和資訊。三是作為指揮控制平台,能即時引導飛機、地面砲火、和飛彈攻擊重要的敵人目標。我們花費了巨額的金錢買來的三架缺乏資料鏈的空中預警機,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三部可以在天空上運轉的雷達而已,失去了空中預警機空中指揮作戰管制的功能。

 

對美軍購一直具有政治、外交的象徵意義。美國軍售武器給台灣,在一定的程度來說有支持台灣的意味。自中國與美國關係改善,以及柯江會談之後,台灣一直擔心美國對台軍售政策會出現變化。在一九九八年三月,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包道格公開表示:「台灣的武器裝備已經足夠,現階段台灣需要時間訓練,以使武器裝備發揮最大的功效」。而美國國防大學的國家戰略研究所發表的一九九八年戰略評估報告說:「除了防空系統之外,台灣軍方的採購週期已經結束,未來三年左右應當是消化新裝備的時候」。加上台海兩岸對話可能恢復,對美國而言,台灣增購武器的合理性可能已經降低,因此美國對台灣的軍售態度採取較為中性到反對的立場。現今在美國國會辯論、等候表決的「台灣安全加強法」,美國國防部乃至於國務院或多或少也表達了類似上述的反對理由。

 

一個國家就算擁有新的武器,這並不表示這些武器馬上就能夠發揮戰力。假如一個國家沒有消化新式武器的能力,那麼它就算是擁有再多的新武器,仍然沒有辦法發揮它的戰力。比如說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從西方國家購買了很多新式的武器,但是這些國家軍人的素質不高,所以能夠發揮的戰力也就有限。然而,以色列在一九六九年接收了美國F-4幽靈式戰鬥機,兩個月之後馬上就打下阿拉伯國家的米格戰鬥機。就表示說以色列空軍吸收消化新式武器的能力非常好而且快。在新式的武器沒有完全成軍服役之前,配備新式武器的部隊仍然需要再加以訓練,因此在這之前新式武器所能夠發揮的戰力也有限。而老式的武器又可能因為過於陳舊,性能沒有辦法發揮,因此沒有戰力可言。就我國軍而言,部隊中編裝既有最新的武器 (如拉法葉艦、愛國者飛彈),有二次大戰遺留下戰力存疑的武器 (如陽字號驅逐艦、高射砲)。這是一種不太合理的現象。

 

國軍因為基於愛惜節省的原則,所以武器很少被淘汰。這些陳舊的武器,平時就已經不太可以用了;假如在戰時,因為武器損耗得更快,顯然它的堪用率就更少。而平時就需要很多的資源來保養這些陳舊的武器,戰時更加如此。然而戰爭的時候怎麼會有多餘的人力、資源、與時間,來做陳舊武器的保養呢?同時一群配備陳舊武器的士兵,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他們的士氣就一定不高。而說的嚴重一點,主管機關對配備著過時陳舊、不堪使用武器的士兵來說,甚至是一種謀殺的行為。因為在平時老舊的武器系統出問題的話都可能對士兵造成傷殘。戰時恐怕這一些武器,連武器基本保命的功效都沒有辦法發揮,更不必說在前線殺敵了。台灣軍隊武器的老舊,在一九九八年七月金門的一輛火燒車的事件可見一般。在這個事件中,有一輛早已屆汰換年限的M41型裝甲車,因為操縱桿失靈,電瓶產生火花引燃自油箱溢出的油料,使裝甲車在燃燒了半個鐘頭之後,火勢才慢慢獲得控制。然而,在燒了半個鐘頭之後,軍方竟然仍然表示,這輛已屆汰換年限的裝甲車,毀損的情形並不嚴重,檢修之後應當還可以再使用。這就表示,台灣軍隊愛惜物資,不顧人命,折損軍隊戰力,其嚴重的程度可見一般。

 

另外從預算的角度來看,在二代兵力陸續成軍裝備維持大幅增加之下,加上人員維持費不減反增,參謀本部也感到空前的預算壓力。陸軍也自行評估,陸軍員額若再不精減,到二零零五年人員維持費,將佔陸軍整個預算的百分之七十,因此除了發薪水之外,陸軍什麼事都不用做了。因此台灣今天需要的,不再是再增加繼續購買新式的硬體武器,而是武器的吸收與消化。另人驚訝的是,在採購了大量的武器硬體之後,台灣至今仍沒有一套完整的三軍聯合作戰的指揮、管制、通訊、情報 (C3I) 系統。三軍雖有幻象機、F-16戰機、和拉法葉艦等二代武器系統,但是缺少做整合運用以發揮最大成效的軟體系統。這也就是說,在未來戰爭型態─資訊戰─居關鍵角色的時候,建立一套戰場管理系統,使指揮官隨時明瞭敵我相對位置 (situation awareness) 及戰術運動狀態等資訊,對當前的建軍重點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系統的建構,相對而言,並不需要花費極大的金錢,就可以將每個武器系統之間的介面互相聯接,使武器系統的戰力提升數倍以達到相成的效果。

 

對此台灣應有更明智的軍事採購方針,新的戰略計劃,取代舊有的分散採購,使所有的武器系統得以發揮最大的功效。不過,要維持台海的防衛力量,不僅僅是提升台灣硬體軍事設備力量而已。國防部的參謀本部也應特別強調戰略規劃,以及軍力結構的現代化和合理化。同時台灣的軍事領導人因此應當開始放棄一坦克大砲為主的大陸軍思想,改為加強較務實的掃雷、反潛等戰術訓練。當然防空力量對台灣也是很重要的,台灣空軍尤其應當同時加強對地面飛彈發射裝置的防護能力,也就是反制反幅射飛彈的方法與系統。同時也應當立即補救台灣的E2-T空中早期預警機,與戰鬥機直接通訊資料鍊的能力。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國家在採購或是發展某種武器的時候,需要預留有後續升級及改良的空間。像台灣一次購買一百五十架全部同樣機型、同樣性能的F-16 A/B戰鬥機,就是沒有考慮到後續升級及改良的空間。武器不是家電用品,不是一出廠之後就不再變化。武器隨時都會作某些程度的改變,不斷地繼續作改良與性能的提昇。舉例說,假如敵人獲得一種新的戰鬥機,其性能比我們的F-16 A/B戰鬥機優越,那麼可能所有的一百五十架F-16 A/B戰鬥機馬上就全部過時。(解放軍由俄羅斯引進的Su-27 與 Su-30MMK 戰機就是眼前的例子。) 因為我們已經沒有足夠的國防軍費,來作其它的升級空間了。幾年之後,現有的F-16戰機又全部淘汰。但是在淘汰的過程當中,是不是又會發生類似以前我們淘汰F-104與F-5戰鬥機時,所發生的戰力空虛的問題呢?

 

當我們的敵人有能力將武器的性能不斷改良的時候,我們的武器系統卻只能夠停留在一次大量購買的過時老舊的科技上面。假如台灣有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不必仰他人鼻息,類似這種危害國家安全的問題就不至於如此嚴重了。以色列認為﹕讓主要武器來源掌握在外人手中無異於自殺。國防工業可以用來對國家的全面工業奠定基礎﹔應該深植於民間的產業結構內。此不但有助於技術的引進,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力,更可以帶動其他的相關工業,厚植後勤補給潛力於民間。尤其應該注意的是臺灣可能無法在軍事或科技上的某些領域繼續領先中國。然而我們建軍的目的似乎都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當我們買不到武器系統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就要在那邊等?而假如在我們戰力空虛的時候,敵人會不會發動戰爭呢?

 

殲滅戰或消耗戰?

 

軍事戰略可分兩種﹕殲滅戰略 (annihilation) 與消耗戰略 (attrition)。當不可能贏得殲滅戰略的完全勝利時,台灣只有希望贏得有限戰爭或是比較有利的和平,也就是必須採消耗戰略。然而因為中國的整體國力,比台灣要大很多,所以我們可能沒有辦法與中國遂行消耗戰。但是反過來說,假如我們能夠以高科技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個局部戰役決定性的勝利,讓敵人知難而退的話,那麼可能就算是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發動攻勢,我們仍然有戰勝人民解放軍的勝算。比如說以色列與阿拉伯,就是這樣的一個情形。阿拉伯國家所加起來的整體戰力,假如要和以色列打消耗戰的話,應該是可以把以色列消滅。但是以色列運用他們高科技、高戰力的優勢,在歷次以阿戰爭中均以短時間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讓敵人無法重整他們的軍隊,然後再發動攻擊,以色列建國以及維持和平的目的就達成了。

 

台海防衛作戰本質上是守勢作戰。但是守勢作戰也可有攻勢行動﹔我們應避免決戰,而應逐步消耗敵人戰力,尋找敵人弱點,伺機反擊。戰爭的原則有一條是保持主動。也就是說假如能持續對敵方施加壓力,使其在無暇適切思考的狀態之下,下達一連串非計劃內的決心,就有可能使敵方犯錯。但是假如只促使敵方以其已經準備就緒的狀況下下達決心,敵方對的機會就很大。因此要對敵不斷地施壓。同樣的在被動的狀態之下,絕對不容許敵方的主動對我產生作用。一個協調良好的軍隊,可能發動一連串攻擊,在敵方失去平衡的時候,儘快的再度攻擊。以攻為守是一種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戰略,台灣必須發動攻勢才能團結內部,度過政治難關。如果只採用消極的守勢,則在心理上無異於已經承認失敗。當戰爭發展為消耗戰時,戰爭的政治方面就相對的重要。因為政治為支配和限制因素,而軍事行動僅為其手段的一種。所以應採用政治性的心理作戰來增進自己的鬥志並減弱敵人的意志。

 

當然戰爭拖延的話,可能就政治上的思考,對台灣會比較有利。除了國際上會聲援之外,美國國內也會產生出兵軍援台灣的意見。而在經過長久戰爭之後,中國內部可能也會發出對這場戰爭正當性的質疑。對台灣獨立戰爭來講,或許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因為假如說台灣與中國戰事呈膠著的狀態,持續了一段長的時期,對中國國內的經濟發展會有極為深遠的負面影響。而台灣反正是要獨立建國,應當有在獨立建國之後,一切再重頭再造的打算。因此就政治的目的來講,持久戰對台灣較為有利。雖然持久戰的戰略,在台灣內部可能也會有反對的聲浪。雖然說國家要有作長久戰爭的準備,但是對軍隊而言,應當是具有高度機動性,而且充份利用高科技的優勢,俾便能夠發揮高戰力以在短期間內打贏一場戰爭。因此軍隊必須是高科技、高戰力;而國家是堅韌,而且能夠耐持久戰,這樣才有必勝的把握。

 

當部隊單位戰力高的時候,兵力的數量就不需太多。而人員少的時候,就可以提高每個士兵的待遇,以及他們訓練的品質,從而可以提升他們的士氣,以及單位的戰力。在進行台灣海島防衛作戰的時候,這種高度機動、高科技、高戰力的部隊,將有如白血球抵禦外來細菌的侵略一樣,每次一有外敵進來,馬上就將它消滅。這樣就會迫使敵人只好採取「逐次用兵」的戰略。舉以色列來說,他們面對阿拉伯的強鄰,也沒有建設成全國要塞化、陣地化的程度。反而他們使用高度機動化的裝甲師來提昇他們的戰力。因為他們的國家直接與阿拉伯國家接壤,所以他們採用「以攻為守」的戰術,將戰場直接帶到敵人的後方。因為他們也了解他們陸軍再怎麼龐大,也不可能大於阿拉伯國家的總合,所以他們就從提昇部隊單位戰力的方向來著手。因此台灣的軍隊需要訓練成一個高度科技的部隊,具有超強的戰力,也就是說它每單位軍隊的戰力,都要比敵人的同等單位戰力要高出數倍。現代戰場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密切掌握狀況,相互支援己方,以及火力集中。這樣才能夠充份運用我方優勢,將敵人剛發起的攻勢擊潰。

 

兩軍對峙的時候,就步兵而言,一支較為精銳的部隊,比起訓練較為不佳的部隊來說,戰力的比數並沒有太大的懸殊。比如說,美國陸軍最精銳的突擊隊 (Ranger),在非洲索瑪利亞擔任維和勤務的時候,碰到索瑪利亞的游擊隊,仍然沒有辦法發揮太大的功能。但是假如兩支軍隊都各使用戰車交戰的時候,訓練有素的一方和訓練較差的一方,所能發揮的戰力比就可能相差非常懸殊。因為戰車本身有性能及裝甲的因素,加上戰車裡面是幾個人的團隊合作,才能發揮其戰力。說到性能與裝甲,一輛戰車他的裝甲防護,假如好的話,可能被砲彈正面擊中,都不會有太大的損害。而戰車團隊合作好的時候,戰車在行進中,仍然可以準確的射擊敵人。但是就訓練較差的戰車部隊而言,可能就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色列的情況來說,其國防軍非常重視戰車部隊,但是卻幾乎沒有步兵。因為以色列人口不多,再怎麼跟阿拉伯國家比步兵的話也比不過,所以他寧願採用機械化的戰車部隊。

 

以色列基本上是採用主動防禦的戰術,也就是用隨時不斷運動的方式來防衛。以色列沒有建築像台灣的金門、馬祖那樣被動防禦的馬奇諾防線,更沒有死守陣地的無效兵力。說到金門、馬祖,其守軍就是一種非常沒有效率的無效兵力。金馬的兵力在六○年代、七○年代以前,可以被用來作反攻大陸之用,但是該任務已不復存在。假如人民解放軍攻擊台灣的時候,金馬的兵力沒有辦法轉用在台灣。同時假如金馬被解放軍包圍的話,台灣不但除了需要動用後勤支援,以解救那邊的部隊之外,金馬的兵力更可能成為中國勒索台灣的人質籌碼。台灣的參謀本部假如不是不瞭解其嚴重性,就是因循苟且的不願以開創性的精神廢止前朝遺跡,重新制定新戰略。

 

兵力至上論?

 

一個軍隊的戰力是質與量的乘績。假如一味的擴充量的時候,而不講究質的提升,那麼所產生的邊際效益,必定是有限的。但是反過來說,假如說質很高,但是量卻很少,那麼所能發揮的戰力,可能也是有限的。台灣建軍的思維,基本上仍然是採用以前中國那種人海戰術的考量來出發。而台灣在現階段是不是有必要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拚類似人海戰術,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空軍與海軍是專業性比較高的軍種。陸軍,尤其是步兵,他們的專業訓練的要求就相對比較低。這裡就牽涉到建軍的目標與政策。台灣陸軍建軍方針所掌握的,姑且不論台灣的縱深和幅員,似乎就是準備在陸上與敵人做決戰。因此陸軍經常會抱怨有人數不足的問題。這種觀念與政策,是沿襲舊時代的大陸軍主義。至於說台灣三軍總體的發展,常常以人力為主,而不是以科技或是裝備來取勝。

 

以日本海上保安廳為例,他的功能統合了台灣的保七總隊、保三總隊、以及海岸巡防司令部。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人數,大約是一萬兩千人。但是我們保七、保三、以及海岸巡防司令部,所有的人數加起來大約是兩萬四千人。但是這三個單位所擁有的船艦噸位,卻是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四十四分之一。至於這三個單位所擁有的飛機和直升機則是零,根本無法與它相提並論。當台灣的主管海防的人數是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兩倍的時候,但是經費預算卻是只有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見,台灣在講求高效率、高科技、高技術時代的時候,卻還是以落後的人力為主。

 

台灣海防方針講究人力而非技術與裝備的後果,就是壞人可以出得去,黑槍可以進得來。當然也就直接影響了台灣社會治安的不好。因此雖然裝備比人要花錢,但是我們看的應該是成果。假如我們能夠加強海岸巡防功能的話,那麼社會的安定,以及國家的安全,都可以獲得保障。台灣是一個海島,跟其它大陸國家比起來,有它先天上的優勢。可惜由於我們觀念、政策上面的錯誤,因此反而喪失了這種先天上的優勢。

 

台灣先天上具有的優勢,在於它是海島國家。敵人要佔領台灣的話,一定得經過兩棲作戰、或是三棲作戰才能登陸。強大如美國,假如要運送五萬部隊進行兩棲作戰,也有相當大的困難。一般說來在兩棲作戰的情況之下,假如沒有空優就派兵上岸作戰是很冒險的。這並不是說要解放軍得完全排除我國軍的空中威脅才能登陸,而是解放軍要能夠給予其地面部隊合理的空中掩護,使不受到空中攻擊嚴重的危害,並足以確保地面作戰。因此,只要我空軍仍具攻擊能力,解放軍就不能夠對我空中兵力於視無睹。

 

假如台灣有像美國陸空聯合戰術思想下建立的高度機動部隊來說,那麼我們的國軍的素質將會比解放軍有絕對的優勢。比如說我們有六萬極端精銳的部隊,然後敵我傷亡比能夠達到類似波斯灣戰爭這樣的一千比一的話,那麼不管敵軍登陸三萬、五萬,我們都可以立即將敵軍在海上、或灘頭陣地上消滅,那麼戰爭很快就結束了。反過來說,假如人民解放軍用它精銳的拳頭部隊登陸個三萬人,在面對台灣的三十萬大軍時,隨便找一個比較脆弱的地方,施以強力打擊,很可能台灣的防線就會破一個大洞。破了這個洞之後,解放軍就可以綿延不斷的登陸。因此接下來可以想見的,就是除了我們的素質打不過解放軍之外,連我們的數量也輸他們,後果就不堪設想。

 

一切為訓練

 

James F. Dunnigan 曾對美國為什麼會打贏波斯灣戰爭做過如下的分析:第一,美國有訓練有素的軍官團,從軍官團裡面又挑選最有資格的軍官,擔任營級以及旅級的指揮官。第二,美軍多半是自願軍,而且待遇良好、士氣高昂。第三,美國的部隊經過實際而且嚴格的訓練,配合正確的準則與戰術。第四,美軍能夠累積先前大小戰役的經驗,使用在波斯灣戰爭裡面。第五,美軍擁有世界級的武器裝備。在這幾個因素中,只有第五點與武器相關,其他都和人的訓練與素質有絕對的關係。可見訓練絕對是影響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一個例子是,台灣二代兵力的報告書有將近二百六十八頁是在講硬體方面,卻只用了兩頁在說明訓練方面的事。高科技的戰爭要不斷的演練,才能發揮戰力。訓練的問題對國家的軍隊而言是相當的重要,因為純粹就我們的二代兵力來講,新式武器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台灣在與中國現代兵力對等的武器相比之下,並沒有具絕對優勢。

 

新黨的前立委林郁芳曾經拿了一些武器系統的圖片,像日本的F-2戰鬥機、俄羅斯的現代驅遂艦、以及日本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使用的一些戰車,在立法院質詢陸海空三軍的參謀長。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正確回答出圖片裡面,到底是什麼武器系統。假如我們的三軍參謀長連敵人、或是我們鄰國的武器系統都無法由圖片辨識的時候,他們能夠如何了解對方武器系統的性能,從而規劃我們需要有什麼因應的武器系統,乃至於戰術準則要如何的更新、修正呢?當然現代的戰爭不太需要靠肉眼來辨別敵人的武器系統,但是這種最起碼的軍事常識,三軍的參謀長都沒有的話,台灣軍隊的教育訓練,顯然是出了嚴重的問題。我們現在雖然有了二代機以及二代艦,但是我們卻沒有新的二代軍,也就是說我們的部隊卻仍然是停留以前訓練的程度。

 

從美國軍事革新的進程來看,他們首重的是人員的訓練,再來是武器裝備,最後才是人力的增加。因為在美國這樣的社會,它的人力成本高,因此人員減少,不能夠隨便犧牲,人的重要性當然也提高。因此國家在每一個軍人身上,所花費的訓練、裝備,以及福利措施等等,都是在加強他們的戰力,同時也鼓舞了士氣。因此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他們要用盡各種辦法,比如說數位化的軍隊,運用各種最新的科技來加強他們的戰力,用最低的人力成本,來建立二十一世紀的軍隊。

 

因此我們以美國為借鏡,應瞭解以資訊為核心的新軍事事務革命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將給軍隊帶來如下的變化:第一,在編制體制上,將由著重作戰功能單一的重兵集團,趨向作戰部隊規模小型化,軍種混合化,作戰多能化。第二,在作戰指揮體系上,將由傳統縱向逐級的多層的指揮關係,趨向作戰部隊橫向越級扁平的指揮關係。第三,在武器裝備上,將由重視裝甲機械化程度和火力破壞程度,趨向數位化、智慧化,以求實施精確打擊。第四,在教育訓練上,強調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趨向要求軍人的高素質化及多能化,採用實際操演和演習的手段,以提升軍人的作戰能力。

 

1999年2月美國國防部提出台灣海峽的安全形勢報告,曾明確指出我國軍幹部缺乏主動及創造的精神。該報告總共從八個面向比較,包含資訊作戰、電腦作戰、電子作戰、衛星偵測、監偵情蒐、電信基礎結構、偽裝欺敵及心理作戰能力等。雖然美國政府認定我方具有相當潛力,但是我國在資訊戰部分尚未有具體作為。因此我們不免要問:國軍是不是仍然在準備應付二十年前解放軍早已使用過的戰法 (人海戰術、萬船齊發等),或者是在準備新戰法以擊潰解放軍的威脅?

 

外軍援台?

 

關於美國與日本是否會介入台灣與中國之間未來的戰爭,並不是我們在用方法論討論台灣國家安全這個問題的考慮項目之一。因為這種可能性有太多可以想像的空間。而所謂美國與日本的介入,並不代表台灣就一定能夠打勝中國。比如說,美國之介入越戰,其結果並沒有替南越帶來勝利。而美國就算介入,也不見得就代表美國支持台灣獨立。美國的介入更不代表美國有意願要摧毀中國。這些道理都是很淺而易見的。

 

當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想,美國與日本或是其它國家,不介入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衝突,難道就代表台灣就毫無勝算的可能嗎?這當然也未必。這裡其實還留有相當我們可以努力作為的餘地。至於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美國與日本的軍事實力雖然強大,但是他們要以何種方式介入,介入的程度有多深,以及台灣是否能配合他們的介入,這些都是還存有非常多可以討論的議題。至於外國介入時,其實最重要的關鍵,仍然在於台灣有沒有準備軍事作戰的決心。這裡當然包含了國家的政策及人民的配合。比如說,美國出動大軍替南越打仗,打了幾年南越還是亡國;但是美國替南朝鮮打了三年,南朝鮮就可以存留下來。這些其中的關鍵,其實是取決於南朝鮮或是南越的人民與政府,有沒有保家衛國的決心。

 

我們今天只是拿南朝鮮與南越來做對比,來比較兩國人民與政府的決心。事實上,以前的蘇聯在出兵阿富汗的時候,打了十數年,仍然沒有將阿富汗的游擊隊消滅。同樣的,阿富汗的游擊隊,也沒有辦法將在阿富汗的受蘇聯扶植的傀儡政權摧毀。兩邊僵持了很久。更往前,蘇聯在六○年代出兵捷克或是匈牙利,兩個國家馬上就瓦解崩潰了。這一些例子其實都是在說明:受侵略的國家,有沒有做殊死戰的決心與準備。

 

簡單的說來,假如台灣有保衛家園的決心與準備,那麼美國在出兵援助台灣的時候,只要花很小的代價,付出很小的準備,就能夠收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假如台灣沒有接受援助的準備與戰略經營的話,那麼美國再怎麼樣的援助,恐怕也只是有如援助以前的南越一般的徒勞無功而已。在福克蘭戰爭當中的英國指揮官伍華德上將認為,美國雖然支援英國皇家海軍空對空飛彈、彈藥、油料、及亞松森島的衛星通訊頻道及設施,但是如果要挺身戰鬥的時候,英國總是要獨自對付敵人。這也就是說,有盟邦的幫助固然最好,但是戰爭總要靠自己來打。台灣現在作戰構想基本上是期待美國的幫助。既然要接受美國的幫助,整個國家的目標就難免受到美國的制約。比如說,台灣追求獨立自主的主觀意志上面,就常常會客觀上受到美國自己國家利益的考量,而沒有辦法得到美國的支持。今天在台灣很多人談到解放軍可能犯台時,想的不是自己準備好了沒有,而是美國會不會出兵。但是卻又要追求獨立,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

 

結論─戰略的悲觀主義

 

我們今天在這裡談的,不是失敗主義。因為聽起來好像我們全部都是在講台灣的不好。難道中國人民解放軍就完全百無缺失嗎?當然也不是。但是台灣的國家安全不能仰賴中國的落後,因為這跟我們的戰略作為關係不大。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把我們自己的國家建設好,有做戰爭的準備。因為敵人要怎麼樣去建設他們的國家,對我們來說是,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因素。我們是失敗主義嗎?絕對不是,我們只是在從最壞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才是對台灣最有利的前途,以及我們應當做如何的準備,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研究戰略有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就是悲觀主義。所謂悲觀並不是凡是抱著沒有希望的態度。而是當考慮一個因素的時候,要往最壞的可能性去考慮,然後做最好的準備。這種才是負責任的戰略態度。同樣的,台灣小而中國大,難道台灣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就一定束手無策嗎?那也不盡然。比如說,北越就可以打敗美國。阿富汗的游擊隊就可以打敗蘇聯。這些在歷史上有不勝枚舉,以少勝多的例子。中國人口多、土地廣,工業基礎以及經濟潛力都相當龐大。雖然它的整體國力比台灣大,但是台灣並不是要與中國做全方位的競賽。我們基本上只要能抵擋中國的侵略就可以了。所以在各方面跟中國做比較的時候,事實上意義不大,畢竟我們並不是要和中國做國力的競賽。

 

台灣與中國的軍事關係本質乃是中國會進攻台灣,但是台灣卻不會進攻中國。因此,中國儘管有本錢可以腐化,但是台灣卻沒有不長進的本錢。克勞塞維茨曾說:「戰爭發生以前數十年的國家政策,早已決定戰爭的勝負」。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過去的一代對當前局勢的形成要負很大的責任。而對未來局勢的形成,這一代更是匹夫有責。盼以此與各位共勉。

 

 

註:本文作者感謝張國城先生提供意見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