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台灣未來生態殺手

調整經濟掛帥政策  朝野各界攜手解決環境問題

 

 

施信民/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明年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展望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台灣環境,我們可以預見污染和破壞的情況仍然會相當嚴重:

水污染──由於污水下水道鋪設緩慢,但民生及工業廢污水排放增加,水污染將持續嚴重。

空氣污染──由於汽機車數量、交通流量、營建工程和工廠數目增加,空氣污染將持續嚴重。

固體廢棄物──由於民生消費量及工業生產量增加一般廢棄物和事業廢棄物產生量將持續增加,而使垃圾處理和有害事業廢棄物違法傾倒的問題持續嚴重。

生態破壞──由於各種標的的人為開發區域擴大,自然野地逐漸縮小,生態體系破壞的問題將持續嚴重。

近十多年來,雖然環境問題受到民眾和政府的重視,而在環保法令和制度的制定上有所建樹,但在執行上卻成效不彰。造成環境問題無法改善的主要原因,還是政府「經濟掛帥」的政策導向,以及瀰漫整個社會的「大賺錢」心態。這樣的政策導向和社會主流價值也將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初期,而未來的環境問題難以改善。以下是我們可以預見的幾項影響未來台灣環境的重大開發案或政策:

石化工業擴充:台塑六輕為數眾多的工廠將陸續開工生產。七輕已經通過環評,八輕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即將闖關。石油煉製和石化工業仍將佔台灣工業重要比例,仍將耗用相當多的水資源和能源,排放相當可觀的污染和二氧化碳,並將產生比目前更為頻仍的污染、外洩和工安意外事件。

高科技產業擴充:早期高科技(電子、電腦、通信)廠是輸入零件加以組裝再輸出的加工廠,污染產生量低;現在高科技產業已經逐漸向上游發展,設置生產矽晶及元件的工廠,所用的化學製程愈來愈複雜,所需的有害化學品(如毒性氣體、溶劑)、能源和水量愈來愈多,其污染環境的風險愈來愈高,類似美國矽谷的污染現象將逐漸顯著。

垃圾焚化比例增加:政府將垃圾處理的重心放在焚化處理,除了環保署所興建的大型焚化爐將陸續完工外,環保署也補助地方政府和獎勵民間興建更多的小型焚化爐。焚化處理雖有垃圾減容的效果,但會產生灰渣處理、空氣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灰渣是有害物質,必須覓地掩埋;空氣污染物中的戴奧辛是劇毒物質,對民眾健康和生殖能力具有重大威脅;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將加劇地球溫室效應。此外,為了維持焚化爐的運轉,必須持續供應足夠的垃圾量,因此,將使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的政策落空。

遊憩區開發增加:為了提供旅遊休閒空間,更多的自然野地將被開發為公園、遊樂區、風景區、道路、商店、旅館,不但破壞原來的生態環境,以水泥和塑膠的人造物取代自然景物,並將產生更多的空氣、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

農業萎縮: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T),政府已經採取讓農業萎縮的政策,逐年釋出農地,並改變「農地農有」的政策為「農地農用」。農業萎縮和農地釋出的結果,將使台灣田野風貌喪失,生態體系改變。

生物技術品之使用:國外生物技術產品(如美國基因改造之玉米)極可能會在自由貿易的壓力下進入台灣市場,這些產品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國外還沒有足夠長的時間去了解,很有可能會像DDT、多氯聯苯、CFC等化學品一樣,經過很長的時間後,人類才發現其危害性而禁用。因此,這些生物技術產品的引進將會對台灣未來環境帶來隱憂。

核電廠之興建與運轉:核四興建案將繼續被環保人士和北部地民眾所反對,政府是否中止核四興建,將對台灣未來能源政策的走向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此外,現有核電廠已經逐漸老舊,其發生故障、產生意外的機率愈來愈大,台灣遭受核電災害的風險愈來愈高。

雖然台灣環境的前景問題重重,但只要我們想在這塊土地上繼續生活下去,我們就沒有悲觀的權利,希望所有關心台灣生態環境的朋友,更加緊密團結,共同努力,克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原載於2000年2月17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