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大會專題報告

台灣「始政式」前後

▉許世楷

 天是所謂台灣「始政式」一百周年。今天我們一起來思
考該「始政式」前後的一段台灣歷史、可以說相當有意義。

一、毫無台灣人參與決定的割讓

  甲午戰爭清國敗戰的結果、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在日本 馬關、清日兩國締結講和條約、清國割讓台灣給日本。五月八 日在中國芝罘兩國交換條約的批准書後、日本當局任命海軍大
將樺山資紀為第一代台灣總督兼任軍隊司令官。

  樺山先帶領近衛師團的一半到台灣北部海上,於翌五月二 十九日使日軍從三貂灣舊社附近登陸進軍、六月二日佔領瑞芳 。同日樺山在基隆附近海上座艦、和來會的清國台灣引渡全權
委員李經芳舉行台灣授受儀式。

  可見台灣割讓的這一個決定、自始至終是北京清朝的決定 毫無台灣人的參與,甚至台灣授受也不在台灣島上而在海上舉
行。

二、台灣民主國首腦•軍隊的外來性

  台灣授受的翌三日,日軍佔領基隆、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 崧於翌四日逃亡中國、台北•淡水一帶由於守衛主力的廣東部 隊潰散掠奪、陷於混亂。李春生等台北富商囑託辜顯榮赴基隆 會見日軍引路、美國新聞記者達威遜等也向日軍傳達台北無政
府狀況,日軍遂於七日進駐台北城,也佔領淡水。

  值此民主國首腦•軍隊逃散時,民主國成立後被移駐於中 部的邱逢甲•林朝棟台灣人義勇軍部隊不顧邱•林的逃亡卻北 上,六月十一日與新竹•苗栗住民會合於新竹、舉吳湯興為各
軍統領企圖回復台北。

  由此台灣民主國首腦•軍隊外來性暴露無餘,相對地顯出 台灣人義勇軍的本土性。另一個問題是都市與農村住民行動的 對照,十月二十日在台南,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陣前逃亡、黑 旗軍部隊重演向住民掠奪時,台南富商也派遣英國人牧師巴克 禮請求日軍入城鎮壓。這可以說是商人•農民性格相異的表現 。但一樣的是農村住民、又有如邱逢甲•林朝棟等上層地主和
中下層農民之分。

三、日本總督樺山對征服台灣時間表上的評估錯誤

  在基隆攻擊的前日、樺山估計佔領台北約需一個月,但沒 有幾天就進駐台北城,所以再錯估以為只是所帶來的近衛半個 師團就可以制新竹以伏北。但是六月二十二日佔領新竹的日軍 部隊受到台灣住民強烈抵抗一時失去連絡,樺山遂不得不使用 近衛整個師團,到七月二十九日才佔領新竹以北。至於佔領整 個台灣,必須再投入一個半師團,至十月二十日才實現。由此
可見台灣住民的強烈抵抗。

四、「始政式」的意義

  日本總督樺山在六月六日登陸基隆,開設總督府於基隆稅 關,並創始基隆支廳。十四日樺山從基隆入台北,隨著總督府 也移轉台北。六月十七日舉行「始政式」,有閱兵•總督•近 衛師團長致詞等,此後定該日為「始政紀念日」。可見該日除
了是舉行「始政式」之外並無特別的其他意義。

五、台灣人對日本統治「永遠」性的探討

  舉行「始政式」時,除了閱兵隊伍之外,另有日本文武官 員一百五十餘名,在台外國人二十餘名,台灣人六•七百名參 加。在馬關條約有將台灣「永遠割與日本國」的一句,台灣人
對這一場「始武式」當時覺得是「永遠」的開始麼?

  答案是否定的,不但在總督府下的台北,六月二十六日就 有暗殺總督等官員的計畫被檢舉,民主國崩潰後的十二月末更 有此部抗日軍的起義,七此後全島性的起義不斷,到一九0二
年才見平靜。

  後來的政治性抗日運動、想法上可分為期望中國的強大以 解放台灣,和在日本統治下通過台灣自治而獲得解放的兩者, 都是表示認為雖然短期內不可能得到解放,但是日本的統治絕
不是「永遠」。

  到一九三0年代只是祈求類似日本的州以下單位自治的地 方自治聯盟出現時,才可以說台灣人對日本統治的「永遠」性
開始不敢懷擬。

六、「始政式」和所謂「光復節」的比較

  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敗戰,在台灣人毫無 參與決定之下,國民黨政府軍進駐台灣,十月二十五日台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在台北公會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區受降典
禮,該天被稱為「光復節」。

  一開始此「光復節」較普遍被台灣人接受,但是不到兩年 的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即發生二•二八事件。以後各種反 抗國民黨政權的運動開始,以否定「光復」•否定其「永遠」 性,是和日本統治相反,先肯定而後否定,更懷疑其「永遠」
性。


台灣教授協會通訊第三期
回台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