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獨立的「獨立運動」

──「台灣民主國」的本質

▉李筱峰(世新學院副教授)

  一百年前,清國因甲午戰敗,與日本在馬關議和,決定割 讓台灣,台灣官紳旋即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繼續抗日。 有人說,台灣民主國是東亞第一個民主國,是第一次的台灣獨
立運動,其然乎?豈其然乎?

  一八九五年五月中旬,「全台紳民」透過南洋大臣兼兩江
總督張之洞電奏朝廷,表達了「建國」的意願,電文中說︰

  「台灣屬日,萬姓不服,疊請唐撫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 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憤曷極。伏查台灣已為朝廷棄地 ,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 惟須有人統率,眾議堅留唐撫暫仍理台事。並留劉鎮永福鎮守 台南,一面懇請各國查照割地,紳民不服公法,從公割斷台灣 應作何處置,再送唐撫入京,劉鎮回任,此舉無非戀戴皇清,
圖固守以待轉機。」

  電文雖然明白表要「據為島國」,卻又說「遙戴皇靈」「 此舉無非戀戴皇清」,顯然,獨立並非其本意。果然,接下來 「台灣民主總統」唐景崧在就任文告中,講得更露骨︰「…… 全台士民不勝悲憤,當此無天可籲,無主可依,台民公議自立 為民主之國」「惟是台灣疆土,荷大清締造二百餘年,今雖自 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做屏藩,氣脈相通
,無異中土。」

  這份「獨立國家」首任總統就職宣言的內容,竟然明白否 定其獨立的本意,為世界上絕無僅有。誠如黃昭堂教授所言︰ 「台灣民主國建國的目的,在於阻止日本對台灣的佔領,建國
只是抗日的一種手段……。」

  年號「永清」的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 然而台灣不產虎,竟然以虎作為台灣的標記。當時清朝是用龍 旗,台灣民主國不敢冒犯龍威,改用虎旗,或有以示「龍虎兄 弟」之意?再說,唐景崧就職典禮時,紳民對他行「兩跪六叩
」的封建式朝儀,其「民主」之內涵也可見一斑了。

  所以,台灣民主國其實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灣獨立運動 。所謂「全台紳民」,其實只是丘逢甲等一些「大租戶兼讀書 人階級」(王育德語)。他們要建立台灣民主國的主要目的, 不在真正追求台灣的獨立自主,而是在保守其既得利益;而站 在清廷方面,清廷的官吏在甲午戰敗後想以台灣作為和談的籌 碼,但恐台民不服,因而必須製造抗日行動在台灣,使台民覺 得是日本來佔領台灣,而不是清廷將台灣出賣。當時的江南道 監察御使張仲炘就曾向朝廷提出這樣的質疑︰「今者戰事已停 ,而台灣獨否,同是中國人民土地,何分南北?臣於是知謀國 之臣,有以台灣媚敵之心矣。……今日不停戰,即欲使倭奪而 據之,冀以威脅台民阻梗之愛,並以掩飾中國割棄之恥,且可 曰︰『彼自取之,非我與之也』。」既然要台灣繼續抗日,但 又不能以清國一省之名抗日,以免違約,故而須以獨立名份為 之。這種用意,是清廷部分官吏的用意。史料中顯示,台灣的 抗日行動,頗受清廷部分官吏的影響,其中以張之洞影響最鉅 。割台後的抗日之役,張以職務及舊交關係,聯擊唐景崧、劉 永福等人抗日,儼然成為幕後指導者。簡單說,「台灣民主國
」是清朝官吏打出的「台灣牌」。

  總之,台灣民主國只能說是一次「假獨立」,猶如今日商 場上一些商人因債務糾紛,而與妻子辦理「假離婚」(法津名 義上的離婚)一樣。誠如美籍歷史學者H·J·Lamley所指出的
,台灣民主國是「非革命、非獨立、非真民主」。

  檢討台灣民主國失敗之因,有人認為是因為得不到國際外 交的支持。其實,這並非重點,須知道,要建立「台灣民主國 」這個念頭,還是法國透過陳季同提醒的。法國曾告訴唐景崧 ,要替清國爭回土地,已經不可能,若台灣獨立自保,則還有 希望。法國原先還派兩艘軍艦前來馬公聲援,但終而放棄支持 。其他各國也都不願為台灣事而惹來一身腥,道理很簡單,試 想,當時唐景崧對外宣稱這個「台灣民主國」與清國「氣脈相 通,無異中土」,既然昭告世界說我的獨立不是真的,則世界 上有哪一個愚昧的國家,會去支持一個自己都不願意真正獨立 的「國家」?自己本身沒有真正獨立的意願,豈能期待國際外
交的支持?天底下沒有這種邏輯。

  所以,台灣民主國失敗的最大癥結,在於內部獨立建國的 主觀意識太弱,完全不像在打一次獨立戰爭。民主國部隊抗日 無能,擾民與內鬥卻非常在行。領導階層人物則好說大話,而 無抗日決心,像唐景崧,日軍才到基隆,他就逃跑了,前後只 當十日的總統,被戲稱為「十日總統」;像丘逢甲,寫起抗日 文章,激昂慷慨,什麼「義與存亡」「誓死守禦」,但是等到 唐總統要他調兵北上支援,卻躊躇不前,最後沒有打過一兵一
卒、一砲一彈,就捲帶軍餉逃入中國了。

  一百年前的這段台灣歷史,不知道給我們今天台灣人什麼
啟發與教訓?

(原載1995年4月16日自立早報三版)


台灣教授協會通訊  回台教會  回台灣社會文化資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