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的歷史教訓

▉林明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今年是馬關條約締約一百週年,也是終戰後五十週年。百 年前,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置台灣居民的意願於不顧 ,事後亦無任何善後之措施。事實上,在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 簽訂之前,中國政府從未有效的統治過台灣,而且中國對台灣 的主權在馬關條約時,已完全放棄。此後五十年,台灣人只有
逆來順受,承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馬關條約的簽訂,不曾有台灣人民參與,生殺予奪,全操 持在他人手中。台灣的先烈雖勇敢地捍衛鄉土,但結果仍難逃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馬關條約意味著中國對台灣 邊陲之忽視,棄置不顧,而台灣人民卻仍「戀戀風塵」,始終 感念大中國的「列聖舊恩」。過去四百年來,台灣未曾為自己 的存在而存在,永遠是作為達到其他目標的工具。在清朝眼中 台灣是「化外之民,蠻荒之地」,更是「鳥不語,花不香,男 無情,女無義」,可以隨意割讓的島嶼;日本殖民統治,使台 灣人淪為二等國民;戰後,在國民黨統治下,又成了「反攻大 陸的基地」,如今在國共兩黨的「一個中國」政策之下,台灣 恐又將成為大漠沙文主義的犧牲品,台灣本身一直沒有存在的 價值。因此,台灣人必須有所覺醒,能認清馬關條約後百年來
台灣的苦難歷史,毅然割斷禍貽子孫的「中國情結」。

  回溯百年前的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清朝北洋大臣直隸 總督李鴻章與伊博文等在日本馬關(下關)春帆樓簽訂「馬關 條約」十一款,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及其子李經方與日方辦 理交接時在敵人面前萬般推諉、卸責,不僅盡力撇清與台灣的 關連,甚至鼓煽敵人,「彈壓兇橫的台民」,充分顯示中國政
府鄙視、棄置台灣的心態。

  在無情無義的「祖國」態度冷漠而苛酷的封鎖大陸對台灣 的一切支援,而在「無天可籲,無主可依,台民公議自立為民 主之國」--台灣民主國,雖只是曇花一現,但對台灣人,卻 是難得的歷史考驗。當時中國已棄台灣於不顧,但台灣人卻仍 是百般倚賴。易言之,中國已棄台灣於不顧,但台灣人卻仍是 百般倚賴。易言之,中國已出賣台灣給強日本,而台灣尚在依 戀、幻想中國皇帝「何忍棄之」的悲情中,而訂民主國年號為
「永清」,可見民主國時代「中國情結」之深,受害之慘。

  推動台灣民主國的建立,而「心懷祖國」,幻想帝國主義 列強支援的台灣士紳,與眾所擁戴的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等一大 批大陸官兵在「建國」之後不久即爭先恐後的逃走之後,只剩 下台灣人中小地主與知識分子,為保衛自己的鄉土、財產及尊 嚴,毅然起而聯合佃農與原住民,拿起原始武器--「竹篙菜 刀」,去抵擋擁有近代化武器的日軍。先人的這種血汗,凝聚 成抵抗外來政權的「台灣人意識」。其後五十年,備受日本殖 民統治的歧視和剝削,但反日的情緒普遍而深入,啟發了台灣
人民特有的「國民意識」。

  令人慨嘆的是,自馬關條約後不久成立的台灣民主國時代 的「中國情結」,迄今仍未能完全割斷。多年來,這種被濫用 ,極為危險的「中國情結」,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以 致國民心理、價值觀念、社會倫理、教育制度,甚至政治生態 ,均被扭曲變形,而受了嚴重的打擊。因此回顧馬關條約以來 台灣的行徑與歷史命運,必能瞭解「祖國」是靠不住的,其對 邊陲的統治者心態,遠較異族為甚,此由二二八事變之發生即 可得到印證。其實二二八事變亦為「中國情結」引發的禍害。 當時台灣知識分子無不將台灣的政治腐敗歸咎於陳儀,一廂情 願的以為中央政府必定會有改善,因此頻向南京政府陳情,但 奉為救星的蔣介石卻派大軍來台灣,對台灣的菁英、民眾,施 以「格殺勿論」式的,有計劃而無情的大屠殺,至此台灣人才 真正的覺醒。足見戰前戰後,中國對台灣邊陲的統治心態絲毫 未變。但亦因在此情況之下,台灣人才覺得應自己建立一個主 權獨立國家的思想。二二八事變給台灣社會最大的教訓,乃是 決不可以「種族」去認同中國,必須以「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作為認同的基礎。且必須認清中共是極具敵意而危險的外國
,是唯一威脅台灣全體人民存在的國家。

  際此馬關條約一百週年,回溯台灣這一百年來所承受的屈 辱與創傷,歸根究底是來自「中國情結」,因此我們必須「割 斷臍帶,成為自己的領航者」,徹底的切斷這種危險的「中國 情結」,從而建立以二千一百萬人民利益為主體的國家與民主
社會。

(原載1995年4月17日台灣時報三版)


台灣教授協會通訊  回台教會  回台灣社會文化資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