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做環保決策者的頭家

 

吳焜裕

中國醫藥學院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助理教授

 

選舉一到,五花八門的口號與政見都會被提出來以討好選民。其中以人民是頭家最為模糊,人民不應該因手中握有選票,只在選舉的時候才能當頭家。選舉一結束,很多人一當選就不知道人民是什麼,施政時人民連知的權利都沒有。尤其在許多的環保決策上,過去往往以尊重學者專家,而人民無法了解、只作非理性與情緒化反應為由,不僅將人民屏棄於正常決策管道之外,甚至認為凡事民眾知道的愈少愈好。民眾如缺乏正確的資訊,就無法監督政府,誰相信人民會是頭家呢?

以先進民主國家常用以制定環保政策的風險評估與管理為例,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學者專家與一般民眾對風險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專家學者們往往注重於其所分析估算的結果,雖然專家學者們自認為評估過程很客觀,但因受許多因素的限制,使得評估結果並不完全客觀,如評估過程中所使用的數據之選取可能會受到某些價值取向的影響。對民眾而言,評估的結果僅供參考,他們反而受到風險是否自願承受、風險的可控制性、可怕性、熟悉度、瞭解程度、效應的延遲性、發生災難後果的嚴重性、對未來世代的影響、風險分配公平與否等因素的影響。對愈非自願承受、愈不了解、愈不可控制、愈不熟悉、愈可怕、後果愈嚴重(即使發生機率非常低)的風險,民眾愈難接受,因此理性的風險溝通與民眾參與可能是解決環保問題的基本要素。

其中影響風險溝通成效最重要的因素為對環保決策者的信賴度,而且此信賴度難以建立,易於催毀。在台灣,決策者過去為方便行事,往往忽略了民眾信賴度的重要性。以不久前焚化爐的風險評估為例,雖然因引用過多的美國資料而可能高估風險,卻公開了目前國內正在運轉的五座焚化爐,其所排放的戴奧辛濃度比環保署管制的標準(0.1 ng/m3)高出數十倍至數百倍。在每一座焚化爐的興建時,主事者無不再三強調焚化爐的安全性,而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連最基本的排放標準都達不到。對民眾而言公權力的信賴度可能已蕩然無存,這可能是為什麼在電視上可以看到淳樸的鄉下人,為了維護他們與他們子孫的生活環境,不得不站出來抗議反對興建焚化爐。

在過去權威體制下,政府常藉由控制資訊的流通以達到愚民的目的,反觀在號稱已民主化的台灣,很難了解為何民眾仍受限於資訊的取得,而無法了解他們週遭生活環境品質的全貌。在先進國家中,為保障民眾知的權利,甚至制定社區居民有權知道(community-right-to-know)的法令,如社區的居民有權利知道在他們的社區附近有多少種類與數量的毒性或危險物質,如此民眾知的權利不僅得以保障,而且民眾也清楚的了解當意外發生時應該如何應變。因此環保相關單位應該確實尊重人民是頭家,也應該了解受頭家委託以維護台灣環境之責;不僅應該將各種環境資料定期公告,而且應該將資料整理成民眾足以瞭解的形式,如此民眾才有能力監督政府以改善他們週遭的生活環境。這是建立國人對環境決策者信賴度的第一步,踏出這穩健的第一步,民眾與環境決策者方可建立理性的溝通管道,展望未來,才能解決國內的環保僵局。在幾位候選人所提出的環保政策,阿扁強調風險的公平分配與擴大民眾的參與等,實為解決國內環境問題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