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安定,也要進步
―—台灣教授協會對選後政局的看法
台灣教授協會新聞稿 2001、12、8
2001年12月8日,台灣教授協會於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館召開第十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除改選幹部,並討論通過台灣教授協會「對選後政局的看法」的公開聲明。
新任會長莊萬壽(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副會長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及分組分區執委釋昭慧、林立、王塗發、呂忠津、林明發、江世民、李欣芬、張國財、戴正德、王逸峰等多人。
公開聲明全文如下:
十二月一日的投票結果,促使台灣政治板塊大為變動,民進黨首度成為台灣國會第一大黨,它與國民黨、親民黨、台聯黨、新黨的席次分別是87:68:46:13:1,此一結果的意義不只是席次的消長而已,而是泛綠軍團結合作,前總統李登輝辛勞奔走、主導選戰議題,催生一個新興的本土政黨,同時造成新黨的泡沫化,整體透露出「本土化(台灣化)路線」才是社會主流的訊息。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要提出下列三點看法:
(一)
我們樂見國安聯盟籌組成功:
選前陳水扁總統提出選後籌組國家安定聯盟的構想,亦即欲在國會組成多數執政聯盟,結盟的條件是「支持國會改革」、「維護國家主權」、「推動社會福利」、「落實經發會決議」等,具體的目標包括順利選出立法院長以及支持總統的組閣權等等。選前由於選戰利害考量以致朝野對國安聯盟議題互有攻防,固然可以理解,但在選後各黨不過半的現實之下,朝野實應開誠佈公以促成此一多數執政聯盟的誕生才是。
目前國、親兩個主要在野黨領袖,已經公開表達不參加國安聯盟以及尊重總統組閣權的意思,吾人認為此種表達充滿「自保」意涵,擔心被執政黨裂解,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並不足以反映選後主流民意對於安定與改革的強烈需求,況且國安聯盟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新內閣的順利產生,更是為了日後多項改革的推動,國、親兩黨領導人應該就事論事,根據重大議題協定而參加國安聯盟,並不妨礙自己的「主體性」。如果國親兩黨確定不以政黨名義參加國安聯盟,至少不應禁止個別黨員或黨內次團參加,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態度。
當然,國安聯盟並非尋求長治久安的萬靈丹,執政者應該在安定的基礎上,思考進一步的体制改革。
(二)
請執政當局拿出魄力推動改革
民進黨在立法院已經是第一大黨,雖然席次與過半仍有一段距離,但處境與過去一年半不可同日而語。吾人支持陳總統釋出部分政府職位、與在野黨分享權力以營造政局安定的用心,但安定的目的何在?應在於逐步實現過去對人民的承諾,庶幾不辜負民主運動先賢的犧牲奮鬥以及諸多選民對改革的期待。
具體而言,振興經濟、社會福利、國會改革比較容易得到在野黨的支持合作,「國家定位、捍衛台灣」方面面對中共的壓力以及島內親中勢力的掣肘,尤須執政者挺直腰桿,以智慧和勇氣化解問題;至於吾人長久念茲在茲的教育改革,特別是革除大中華沙文主義,充實以人為本、「台灣主體性」的教育內容,已經到了十萬火急,不以壯士斷腕之心志無法解決問題的地步,尤望陳總統深入瞭解問題所在,然後展示魄力更換人事、拿出方案!
(三)
新興政黨健全黨務應依循民主原則並認同台灣
台聯黨倉促成軍而能一舉得到八十多萬選票的支持,顯示台灣社會對李前總統堅持「民主化即本土化」路線的殷切期待,台聯黨主事者在選後應積極思考:立法院黨團與中央黨部的關係如何?是否透過李友會發展基層黨員黨務系統?如何建立理性的提名機制以因應各類選舉?黨中央應如何敞開心胸吸納人才以樹立黨的威信?吾人以為,民主的原則與台灣優先的價值,應該做為思考這些問題的準繩。包括親民黨也是首度參選國會議員的新興政黨,他們在選後已在討論黨務改革,吾人的建議也是:應依循民主原則並認同台灣,才是全民之福。
台灣教授協會的創會因緣與台灣的民主化、國家化息息相關,一向不迴避現實政治的參與,十一年來在不同階段與不同政黨有遠近親疏的關係,但小心謹慎不成為特定政黨的附庸;社團與政黨畢竟有別,我們的幹部在選戰期間基於階段的目標,容或對特定政黨顯示幾乎無保留的支持,但選後,我們保留對所有政黨監督批判的權利。茲值選後台灣政治板塊發生位移的時刻,我們提出以上三點呼籲,盼能引起各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