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歐洲全民外交新策略
張維邦/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專任教授
我國外交空間的突破性發展陷入瓶頸,此一困境主要是肇因於國內歷史遺留下來的特殊政治生態,即國家認同的危機與國際社會不承認「中華民國」體制,使得我國的國際發展空間動彈不得。
但是,三月十八日,台灣完成了政黨輪替的使命,讓歐洲政壇刮目相看,媒體也相當正面地給予台灣民主化運動高度的評價。然而,歐洲各國面臨的難題是:在承認北京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之餘,現在已無法迴避重新考量承認台灣為一獨立國家的事實。
而在現實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下,歐洲短期內還不會對台灣做實質外交政策上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從現實面考量,做較為長期的外交扎根工作,成了新政府的要務。
本論說僅就可立即具體發揮對歐洲全方位進行交流的五個方案提出供台灣新政府團隊決策者參考。
一、台灣廣場(Taiwan Plaza)計畫
本計畫實施對象為歐洲各國。即在歐洲各大都會建立Taiwan plaza。將Taiwan Plaza用醒目的巨型文字,標誌在嶄新的高樓大廈上,引起巴黎、倫敦、柏林等城市的市民或是世界各國觀光客的矚目,吸引他們參與Taiwan Plaza高樓大廈的經貿、文化活動。此外,利用Taiwan Plaza的優勢機會,讓歐洲各大學或是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及學者,多了解台灣的中小企業成就。如此也可讓國內的中小企業到歐洲國家擴大商機又可與之進行民問的實質交流。
二、在台北創立「歐洲之家」(The House of Europe)。
既然在歐洲成立台灣廣場,以尋求歐洲人瞭解台灣有其重要性,在台北設立「歐洲之家」,使國人瞭解歐洲,亦屬 要之舉。即提供一個可以讓駐留在台灣的一、兩萬歐洲各國的僑商文化人士與台灣人民一個交往的場所,以利歐洲與台灣人民的全方位交流,透過此種文化與學術的頻繁交流,不難提升國人認識歐洲的視野,並且讓歐洲人也能更加體會了解台灣人追求現代化、民主化的決心。
三、每年徵選五百名優秀青年赴歐做長期培育訓練以替代兩年或三年的服役
目前我國駐歐洲的外交人才通曉歐洲主要國家語言(法、德、義大利、西班牙)的人並不多,遑論其他像瑞典、芬蘭、挪威、馬其頓等小國的語言。因此,為了加速歐洲語言與專門人才之培育,每年可遴選五百名優秀青年到歐洲各國做實地的考察與學習,甚至協助目前我國駐歐洲各國代表虛的人才荒。這一策略的體制化,可以帶動全國各大學在學生學習歐洲語文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熱潮,為爭取赴歐做長期的準備。
四、創建嶄新的以全球視野為主軸的國際事務高級研究學院
台灣應積極培育對世界具有高瞻遠矚及有實踐力、有魄力、有領導能力的新一代青年領袖。冀望在五年、十年內培養台灣新一代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領導人才,能與先進國家握有實權或是在各先進國家有發言權的在野菁英對話,進而發揮影響力,不僅能維護台灣的基本權益,甚至使台灣能在將來國際經濟舞臺上扮演主要的角色。
五、歐台學術合作研究計畫:台灣新形象的建構
以一最具體的個案研究為例,「提升歐洲人對我國的形象」的研究計畫目標,係期望在短期內能以學術團體或研究機構等民間交流方式,透過彼此的瞭解與更進一步的認識,將我國當前因外交困境所衍生出的任何不利於我國權益維護的損失減到最低點。而長期目標,則著眼於藉由我國進步形象的提升與推廣,使我國能夠成為一個廣受各國官方予以正式外交承認的現代化國家。
當然,以建基於人類追尋更高的理想境界的「世界觀」向國際社會訴求並宣揚台灣的成就、及活用進步的「國際觀」積極運作,脫離「海峽兩岸觀」,以戰後「歐洲整合」(法、德為主軸建立了「歐洲聯盟」)的經驗,向歐、美、日等國朝野進行宣揚「東亞整合」的和平理念,以消除國際強權現實主義「國際觀」出賣台灣的潛在不利因素。
(原載於2000年4月11日自立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