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政.李遠哲
莊淇銘/淡江大學教授
由於具有著崇高的學術及社會聲望,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近日來,除了受到多組總統候選人的表態延攬擔任閣揆,亦有不少逼進的民間聲浪。然而,李遠哲不愧是李遠哲,知所進退,有守有為,於日昨「跨越斷層」的演講中表達了其對當前政局的看法及立場。演講中提及的重點中有兩項與未來社會變遷有關,筆者均曾於本報為文闈述觀點,特於此提筆呼應。
首先,李遠哲院長認為經由資訊科技的發達及網際網路的普及,未來世界將形成一個地球村,「主權國家」的概念會變得不一樣,兩岸人民可能達到「各自當家作主」的目標。關於此項,著名末來學家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指出,人類一直在追求個別族群與整個世界之間的平衡,而進入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後,在高度的民主化及電子資訊傳播下,個人及族群尋求歸屬惑的意識高漲,追尋族群特徵及自我認同的呼聲越來越高,此大大強化了對種族、傳統及文化的認同;其次,奈思比又提出,全球政治越民主,將導致國家越來越增多。他認為自治足民主的基礎,而當民主化越來越高時,族群尋求自治的機會增高。既然個別文化及語言受到重視,能尊重及保存文化的自治單位將會變成國家的雛形。在此情況下,尊重不同族群及愛好和平已漸成為國際社會主流價值。
另外,從效率的觀點來看,小而有效率的國家,無論在競爭力或是成員之溝通與管理皆優於層層官僚的大國,就如同大企業轉變成具競爭力的小而有活力的企業。荷蘭酒業大王弗萊德.海尼根(Freddie Heineken)就提出新歐洲聯盟的國家組織結構,在新組織結構下,規劃新的國家。新國家的人口在適合管理的規模,約在五百萬到一千萬之間,新國家的劃分以種族及語言為基礎。由此可見,國家的內涵及成員的觀點已正在改變,國家的內涵逐漸著重「國家為人民謀福祉而存在」,而為了人民的福祉,國家是可以「分割」及「重組」的,這也使國家用武力併吞其它國家之行為,成為落伍及不為國際社會認同與接受。
另外,李院長指出,台灣不改革,將來就不能與國際上先進國家並駕齊驅,而改革必須社會大眾一起努力,一起作國家主人,而不是將責任推給總統或那個政黨。李院長認為此次大選後,因為得票率相對不高,所以可能形成弱勢政府,政府力量相對減弱,而這就是民間力量強力加強放大的時刻。其實,若從社會變遷及人類進入資訊社會(後工業社會)的政府功能需求來說,李院長的見解是未來學中提出的新政府觀。
現今的政府官僚體制崛起於工業社會文明,而此官僚體制在工業文明中亦成功的發揮其功能,維持了社會某種程度的安定及公正平等,而安定及公平即是社會學者韋伯所指的官僚制度的特性,在社會安定方面,如處理失業問題、流浪漢問題、老人問題及貧困問題。然而,進入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後,這些層級指揮與多如牛毛法令規章,就顯露其僵化無彈性,很難有效率的處理社會事務。
以美國為例,進入工業社會末期後,人民認為政府的服務品質越來越差,一九七八年美國加州選民因對政府服務品質的不滿,遂促成通過了第十三條提案,將州財產稅減半,此稅制改革而後推廣至全國,在一九八二年美國的州與地方政府之聯邦稅收平均少了約四分之一,此乃因美國人民對政府的無能已大為不耐,要求政府要精簡體系,提高效率,以較少的經費做更多的服務。
而改革政府的動力就在挑戰此環境下因應而生,政府不再獨大,而應該扮演公家資源及民間力量的「中間人」,注重公共決策的領航及公共事務的引導。明尼穌達州的聖保羅市是一個好例子,該市在一九七五年左右,遭到經濟不景氣及人口外移,商業中心零售額降低了41%,整個城市充滿著悲觀與不安。賴馬特擔任市長後,很清楚光靠稅收無法解決瀕臨瓦解的問題,他從事的就是「新政府」運動,積極引進民間及社會資源投入該市的開發與建設,運用義工管理公共設施及回收資源。他引進的開發案,十年內增加了十五倍的外來投資,光房地產稅就增加到十年前的六倍。除了地方繁榮。市府財源更是不虞匱乏,值得注意的是,在如此高的政府效能下,市政府不但末擴編反而減少了12%的人事,這證明了只要有「新政府」概念,絕對能達成「做得更多,花得更少」的政府,而這成果就是李院長所指的,有前膽性的眼光並能善用引進強大的民間力量。
(原載於2000年3月8日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