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拼音利於與世界接軌

 

江文瑜、黃宣範/台大語言所教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於九月十六日通過「通用拼音」作為標記華語(國語)的羅馬音標系統。教育部於十月七日召開會議,邀請各部會及縣市代表,告知此項決議,並針對「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聽取各方意見。

這場由教育部次長范巽綠主持的會議,竟引來台北市民政局局長林正修強烈反彈的聲音,他在會中表示,他代表市長馬英九反對「通用拼音」的使用,因為他們認為目前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已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漢語標音系統,基於與「世界接軌」的角度,台北市將堅持使用「漢語拼音」。

林正修局長的說法,似乎很明顯地貿然推論教育部通過的「通用拼音」比大陸的「漢語拼音」不利於與「世界接軌」。此種說法很容易引起社會大眾的誤解,因此作為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委員,我們認為有必要提出學理與實際應用面的說明,讓社會各界能清楚認識到「通用拼音」的優點,及其相當利於與「世界接軌」的原因。

「通用拼音」的「通用」觀點所強調的,除了與本土母語達到「互通」的最大公約數外,也極力強調與「漢語拼音」的「通用」,而不同的部分則要比「漢語拼音」更好用。華語音節共四一○個,「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相同的音節高達大約八十五%,不同的音節有六十六個。在這不同的十五%音節中,「通用拼音」考量到它的音標要比「漢語拼音」易學、易記而符合學理。

()「通用拼音」所有的ㄩ用yu貫串,例如女=nyu,徐=syu,魚=yu;而「漢語拼音」的ㄩ需要三種符號,例如女=,徐=xu,魚=yu()「通用拼音」的翁=wong、溫=wun、風=fong,比「漢語拼音」的翁=weng、溫=wen、風=feng,更符合國人的發音習慣與語感。()「通用拼音」以cisi分別代表ㄑ和ㄒ,而「漢語拼音」使用較不符合學理的qixi分別代表ㄑ和ㄒ。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學過英文的人,如果第一次看到「小」拼成「siao」會比「xiao」比較能直接唸出接近「小」的發音。另外,「通用拼音」以jhch分別代表ㄓ和ㄕ,相對於「漢語拼音」以zhch代表ㄓ和ㄕ。從國際音標或英語拼音來看,「jc」較常被擺在同一組音群,有利於學習。()「通用拼音」的ㄓㄔㄕㄖㄗㄘㄙ的母音以ih表示,用來與一般的母音i區隔,例如「司」(sih)不同於「西」(si)。而「漢語拼音」把ㄓㄔㄕㄖㄗㄘㄙ的母音標成I,不過因為這些音的母音與一般的i不同,就很可能容易念錯,例如以我們的經驗,美國人容易把漢語拼音的「司」(si)唸成「西」。

此外,「通用拼音」在設計上考慮到電腦使用的方便性,以利於學習與國際化。例如,由於「漢語拼音」的是在u上面加兩點,在打字鍵盤上不利於處理,目前的輸入軟體多以v取代。尤其,「漢語拼音」的ü在英文報紙上有時會為了省事而省略上面的兩點,我們曾經發現台灣的英文報,「呂」)秀蓮變成「路」(Lu)秀蓮。另外,「漢語拼音」的q,在鍵盤上屬於「邊陲地帶」,必須大量使用小指,「通用拼音」則減低了小指的使用。

「通用拼音」最大的優點之一,便是電腦輸入軟體的使用方便。從二○○○年三月起,全世界的網路上,都可下載「自然通用拼音輸入法」這套輸入法可與中國的「漢語拼音」在同樣的模式下書寫、互換、相容,台灣的中文微軟,目前亦已支援通用拼音輸入法。

最後,我們認為,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與社會意涵也相當重要。目前,全世界在英語成為「全球化」語言的同時,也重視「多元中心語言現象」。同樣是英語,各地又有差異,也有些許不同的拼寫。

例如澳大利亞英語、紐西蘭英語、愛爾蘭英語、英式英語、美式英語等的華語藉由羅馬拼音而使資訊處理便利、與世界接軌,並提供注音符號以外的另一種選擇,並非要淘汰注音符號。

台灣唯有以注音符號配上「通用拼音」、再配上「傳統字」(繁體字)才有可能突破目前在國際上逐步被「漢語拼音加上簡體字」封殺的困境。

(原載於20001010日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