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前的幾個問題

 

黃永達/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授

 


知識經濟的內涵:科技與創新,將是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與依據,台灣政經社會的整體活動,勢必要在新的經濟世紀來臨之際,儘速尋求脫胎換骨,揚棄舊政府時代遺留給國民的舊思維、舊觀念,藉著台灣特有的旺盛企圖心,運用智慧、知識和創造力,共同打造一個綠色矽島,一個人文科技兼備的島國。

農工商時期強調「有土斯有財」,「資本」、「機器」決定生產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人與知識是企業、機構及社會的最重要資財和主要構件。科技與創新,更使未來具有無限的可能,加上網際網路的應用,寬頻網路的建置,期許一個綠色矽島,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實現一個真正人文與科技兼備的綠色島國,本身就須要人與知識,更要有駕馭科技而非為科技奴(Scientific Slave)或科技裝置(Scientific device)的智慧。一個社會科技系統(Social-technical system,英國Tavistock學院的管理主張)的觀念即是機構(包括國家、政府、企業)應由科技、人文、與管理所構成。科技應非僅科學原理製造科學產品而已,更應包含駕馭科技的人文思維與管理,事實上,更是「人文高於科技」。

過去政府只重工商與經濟成長,造成環境及人文的浩劫,換成帳面外匯數字,及並非真有品質的生活,是十分「無知」的。官商同把淨土變成「豬舍」,和長二百五十公里的工業區,更為反智。過去舊政府的「強人內閣」「軍事內閣」「治安內閣」與「財經內閣」但從未有「人文內閣」,從來就沒有國家永續發展的施政目標,才會符合台灣向幾乎失序而錯亂的地步。

近年國際經濟衰退,美股、亞股疲弱已久,相對影響島國經濟的台灣,台股下挫、傳統產業不振,怪罪新政府「意識型態」施政,這也是十分反智的舊思維邏輯。事實上,過去「三民主義」「中國」「華夏之光」等才正是最大的意識型態。「反核四」「反美濃水庫」,為子孫萬代謀留淨土,是全體現代國民應有的基本倫理與期盼,而且更不是新政府或某黨的專用理念。若說「反」就是意識型態,那麼反本土、反環保,才真的是意識型態。若社會仍隨此舊思維起舞,知試經濟和知識社會的到來還不知要推遲到何時。

中國與台灣的關係,決非是政治經濟之事而已,主要是制度、人文、人權、史地背景等更重要的因素。追求生命尊嚴、生活幸福、獨立自由,是無可取代的普世價值,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中,國民應具有的「常識」,但是社會中反知識甚至是反智的逆流總還會時而發作。

財經不應只是黨營、財團、工商、股戶的財經,它應是全民全方位的財經,人文產業也應包含在台股內,像道瓊工業指數,包括休閒、藝文、表演等「工業」一樣,教育部、文建會、國科會、農委會、觀光局也應受到相同的關注。電子媒體不應只知股市和財經,更不應有反知識、反台灣人文的荒誕內容。

政府結合政經、文教、科技、交通、媒體等,規劃落實人文、科技、工商兼備的國家政策,讓財經、科技、文化、教育等一體發展,如此一個真正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文科技島國,才得以實現。

(原載於2000年10月22日自立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