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學工業為例

了解過去 創造未來

 

余政晴/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

 


在亞太地區,台灣的化學工業發展相當完整且具競爭力。化學工業成功的將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為台灣的經濟奇蹟,奠定了穩固的基礎。除此之外,它提供其他如電子、資訊、精密機械、光電製品、醫藥、生技等產業的基本原料,也替這些產業的垂直整合提供了有利的基礎,化學工業的興榮,對台灣的總體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長久以來化學工業的總產值約占工業部門的3/1

如同台灣的其他產業,我們的化學工業在全球的分工中扮演「生產」的角色。過去半個世紀的演進也證實我們是個很稱職的製造者(由香蕉王國到監視器、對苯二甲酸、壓克力樹酯、個人電腦、晶片)。所以我們必須明瞭台灣工業部門的專長是:生產。此一角色的特性是: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大量製造合乎規格的產品。在未來半個世紀中,這依然會是台灣在全球分工中較具競爭力的層次,所以提高生產效率是維持台灣經濟競爭力重要的一環,這意味著較佳的產品品質及較低的操作成本。

相對於其他產業,化學工業是一附加價值相當高而且風險又低的產業。但是也有許多潛在的問題:

一、化學工業的能源消耗佔工業部門的36%;二、化學工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工業部門的38%。

除了上面兩點外,大量的有毒廢棄物及化學災變的頻率也使整個產業蒙上陰影,這些都是全球化學工業在下一個世紀必須面對的挑戰。而且這不僅是化學工業特有的問題,而是台灣整體產業界所必須共同面臨的。資訊產業(如:主機板、晶片生產)生產過程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及所產生的廢棄物並不下於化學工業。

讓我們看看太平洋對岸的美國如何面對此一挑戰。美國化學工業的規模是全球最大,產量佔全球二十四%,是貿易順差最大的產業,其產值佔工業部門的十分之一。簡單來說,「傳統」的化學工業,有極「尖端」的競爭力,且具興榮對美國的總體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但不同於台灣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證反覆的爭議,他們坐下來面對問題,尋求較可接受的解決方法。美國化學會的Technology Vision 2020替末來二十年化學工業的走向描繪了一張藍圖,也為產官學界建議一些應加強的重點,此報告以「永續發展」為主軸「提出技術建議。杜邦公司前總裁(EWoolard),對此大方向提出二個很好的註解:「雖然綠色經濟的構想是由環境關懷者所提出,但需透過「業界」的努力才有可能落實。一般而言,業界已有與環境共存約共識,並非每家公司已達此境界,但許多還在努力。對於那些不嘗試改進的業者,我們並不擔心,因為他們並不會存在很久」。

一方面擁有前所未有的技術、資訊及計算能力,另一方面又面對急遽變遷的環境及逐漸枯竭的資源,我們不禁要重新思考整個產業的未來、台灣的未來及地球的未來。很明顯的,我們不可能回到原始的生活型態「我們也不應該每遇困難就拋棄一個成功的產業(或1/3的產業),除了感覺式的否定及對未來無由的幻想(如:科技島),我們必須嚴肅的面對挑戰。

其實答案相當明顯:在製程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比事後的廢棄物處理來的重要。不同於過去污染防治所著重的管末處理,21世紀環淨保護的主流意識強調在設計、操作、回收的過程需將產品對全球環境永久的影響降至最低。這需要化學工程師在微觀、中尺度、巨觀上針對原料取得、製程效率、廢棄物減量深入探討,才得以真正落實。融入永續觀點的工業生產將使得人類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取得一個平衡。

對產業界而言,我們必須:

一、體認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及強烈的社會期待(要求);二、顯示相關專業在解決問題及增進人類福祉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三、扭轉「毒性」、「污染」等對化學物質及產業的負面形象。

雖然化學工業過去1/4世紀奠定了台灣的競爭力,雖然化工產品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雖然二氧化碳所導致的氣候變遷是全球性的問題(不是產業外移就會消失),但是在永續發展前提下,我們必須以新的思維來解決難題。而研發是達到永續的最佳捷徑。希望我們不需重複「公司賺錢時無需做製程改進,公司虧損時沒錢做研發。」這句話所提出的警訊。

對政府,我們期望:

一、給予合法業者該有的保障(落實公權力);二、提供創造台灣奇蹟的中小企業研發上的協助(透過經濟部科技專案);三、重新評估環保法規的一致性及環保業者處理能力與能量。

對於學界,我們當然明瞭,失去了業界,就沒有相關的學界存在。走過了輝煌的半世紀,台灣的化學工業面臨極大的挑戰,這是危機更可能是轉機,僅有產官學界的合作方有可能渡過難關。唯有認清自己的長處,面對困難的挑戰才可能達成永續發展──經濟與環境共榮的永續。

(原載於2000年10月8日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