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政府身段不宜過軟

波頓談話顯示美國一中政策最大彈性
台灣應主動與日、韓互動

 

吳釗燮/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

 


就我了解,波頓在AEI時,即主張台灣具有國家的條件,並贊同美方應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以及給予台灣外交承認,他也曾公開指出,如此主張並未違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事實上,出身智庫躋身決策圈者,波頓背景確實較特殊,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時,即曾接受前國民黨政府贊助、委任,為台灣政府從事有關加入聯合國的研究,因此就他個人的對台政策思維而言,毋寧具備了同情與了解。

統合觀點部分來自台灣學界

解析波頓的觀點中,的確有部分來自於國內學界,持別是比較支持台灣學者的看法,這些論述包括承認「一個中國」,但「一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省,這些觀點使他以往論述中,提到東、西德尚未統一前,美國曾採取雙重承認的政策,以及兩韓現階段都進入聯合國,不影響兩個國家未來可能統一成一個國家。

其次,啟發波頓公開重述主張,一個新的靈感來源應是陳水扁總統的五二○演講,以及「跨世紀」談話中有關「統合論」的構想。不論是五二○演說中所提到有關「兩岸領導人共商未來一個中國」的概念,或者是「統合論」中從經貿、文化走向政治的統合,這些都與波頓的論述有所共通,進而相互激盪。

就美方「一個中國」政策中長期變化而言,若像民主黨柯林頓政府時期,將「一個中國」採取較為嚴格的界定,整個政策就會顯得較為拘謹,出現例如柯林頓「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以主權國家為主的國際組織」的「三不」政策。波頓的談話打破了如此僵化的政策邏輯,顯示美方賦予「一個中國」政策較為彈性的解釋或調整的可能性。

在美方不可能宣布支持台灣獨立或兩個中國,或立刻同意台灣加入聯合國之下,波頓的詮釋意味著美方「一個中國」政策所能有最大彈性,也可能是支持台灣的「藍軍」學者群中最為友善的說法。

學優而仕 美台溝通更加暢通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我方來看,波頓對發言支持台灣固然值得我們高興,但也不能冀望太多,若他拿前政府的觀點做比較,就必須擔心他的主張所帶來的政治後果,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言論出現,這一點必須要先了解。另一方面,儘管準備接任新職,但仍為學者的波頓此番發言在身分轉換後是否可能落實仍值得觀察。

首先,雖然波頓的上任有助於台美溝通管道更為直接、暢通,對於台美軍售也有側面助益,但他也事先聲明他不會參與中國政策的決策,且將遵守國務卿鮑爾的決策路線與結果。

其次,波頓所接任的次卿職位,為主管武器管制與國際安全事務,而就整個美國安全政策而言,主導者仍是萊斯女士、鮑爾等人,波頓屬於較為技術層次的官僚,著重處理個別國家引發的安全問題,影響力並不如預期。

美對台決策圈向來對我友善

儘管如此,當波頓面對中共軍費增加、部署飛彈以及將飛彈與生物科技輸出至伊朗、伊拉克與北韓等國家時,態度將較為強硬,這是可以預料的,同時這也是對台灣較有利的部份,例如可能促使布希政府重估台灣的安全需求。

事實上,對台決策圈第一層的國務卿鮑爾、國防部長倫斯斐,幾次公開發言或聽證的談話,早對我國有利,而與波頓同屬第二層的國防部副部長阿米塔奇等人向來也對我持較友善的態度。其次,從鮑爾、波頓的談話來看,對於近來政局不穩的日本,特別是依賴中國制約北韓威脅的南韓,並不會起結構上的影響,但還是有相當幫助。

我想,必須強調的是,在美國決策高層的言論讓北京感到窘迫的此刻,台灣反而應該思考,如何以更積極的態度,主動掌握契機與美、日、韓等國家改善互動?否則美方也將為好話說盡後,但在台灣的陳水扁政府處理兩岸與安全問題過於被動,姿態過低、身段過軟而感到不耐。

我認為,台灣新政府此刻應主動將美方的訊息向日本政界與民間社會傳達,並積極與日、韓建立軍方高層接觸管道、形成安全對話機制,並洞察安保機制由美、日,美韓雙邊走向美、日、韓三邊的趨勢,從台、日,台、韓「小雙邊」進入「台、日、韓」小三邊,並與美、韓大三邊結合,如此美方善意的發言才能對台灣的安全發揮實質作用。

原載於200143日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