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家恐怖主義
從國際奧委會的「授權」到鮑爾訪中的「人質外交」恐怖主義似乎「間接」的獲得肯定和鼓舞…
林碧堯/東海大學化學系教授
中國的國家恐怖主義,陳隆志教授在中國宣示「一中原則的台灣白皮書」時,就給予明確的解讀和評述,因為中國公然向世界表明併吞台灣的野心,而且如果台灣不從,就使用武力解決。這樣的「土匪政府」正是國際法中「國家恐怖主義」執行者的面目。這種暴力威脅在二○○一年,美國布希政府上台後,直接挑戰美國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布希總統宣示「盡所能協防台灣」以維「台海和平」以後,中美對峙正式交鋒。
一、公海攔機形同綁架行徑
今年四月一日,中國空軍在南中國海成功「綁架」美國最先進的偵察機,扣留機員當「人質」長達近月之久,重挫美國強權的國際威信,提升中國在國際「列強」的態勢。這是中國繼「固定人民幣匯率」開創「超級國際市場」以擠進「經濟列強」之後,成功地用武力羞辱美國軍事強權。美國這隻超級大老鷹,竟然栽在二隻中國小蒼蠅之下,中國以「高超犧牲打」的戰術,「完美」地人機俱獲,連俄國老大哥都擄不到的「戰利品」。美國在「交涉過程」中,豈止啞巴吃黃連而已。
即使後來連飛機都無法「完璧歸趙」,不但被要求「自我解體」,還必須雇用蘇俄運輸機(一石兩鳥:羞辱美國,炫耀俄國)搬回家,最後還附了百萬贖金的帳單。這確是一樁近乎完美的「綁票外交」!美國面對全新的「恐怖強權」,竟然「賠了夫人又折兵」,而且是打落牙齒和血吞!從此,中國在全球戰略角色,從柯林頓時代的「戰略伙伴」,躍居布希時代的「戰略競爭對手」的地位。美國「星戰計畫」的假想敵:「流氓國家」,以「針對那些企圖勒索美國的國家」(萊斯女士語),中國顯然是新增。
二、爭取世運 摸蛤仔兼洗褲
善於偽裝「假仙」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所以北京處心積慮地全力另闢戰場以掩護中國的國家恐怖主義本質和彩繪其世紀新面目,那就是傾全國之力,爭取主辦二○○八年世界運動會。在國家制式動員下,不但「外交」全力出擊,甚至世界三大男高音歌手都成了超級「助選員」,從北京唱到香港。台灣方面,除了在野的「祖國熱」外,連在朝都表達了對虛幻「和平中國」的單相思,隨國際「黑道勢力」的「漂白運動」而起舞,完全忽視中國上下無不以「民族主義」熱情爭取世運的政治動機!果不然,「主辦權」到手還熱呼呼之際,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在「武併禔貝特(中譯為西藏)」五十週年慶祝活動上,「矢言粉碎藏獨」!以警告禔貝特的「分離主義人士」未來七年勿輕舉妄動。國際奧委會這次的「授權」,似乎交給北京政府鎮壓「國內異己」的「正當性」!尤其是法輪功學員繼續遭迫害之際,讓中國的恐怖主義行動獲取國際「間接」的「肯定和鼓舞」。進而在此計售之餘,「人質外交」得寸進尺地堂然在七月上市!
三、子民當人質作外交籌碼
人權外交在民主黨執政的美國政府淪落了八年,布希政府有意重建美國人權外交光輝,那也是針對恐怖主義的重要「說帖」,於是中國人權「紀錄」成了美中外交舞台的另項籌碼。北京政府乾脆「投其所好」,在十月布希總統訪問北京的「大戲」上,端出了「人質外交」,由於「戲劇性」太強,讓西方世界都看傻了眼!那就是二位華裔美國學者在中國紛以被指控當「台灣間諜」遭判重刑後,在連縱兩天內被「驅逐出境」,或「保外就醫」,時間的巧合正是美國國務卿鮑爾抵達北京訪問的前一、兩天,一方面趁機表達北京的重視人權,更是對美國表達「善意」!
然而詭異的還是其恐怖主義本質。首先以「台灣間諜」罪名出刀,摸黑台灣而不沾血腥,讓台灣抱冤莫名,即使連台灣的「甲國人權協會」都噤若寒蟬!比起「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更狠毒!其次藉此昭告天下華人,即使拿了「美國牌」,不論身處何方,都不准「批判中國」,更不要妾想以學術之名,去挑戰中國共產威權。李少民、高瞻和覃光廣就是三個典型的例子,特別當祭品送給美國,展示中國特有的「人質外交」:對內殺雞儆猴,對外羞辱美帝的人權外交!中國民運人士王丹以「天底下沒比這個更流氓」看待北京政府,並不為過。華盛頓郵報以「中國玩弄高瞻」發表評論,卻不若英國廣播公司(BBC)以「人質外交」加以分析來得適切。台灣的統派媒體,更是大小一致「順服」!這種「三刀法」的恐怖手段,連「美帝」都還得裝笑臉,自我解嘲:「北京行,成果豐碩」!美國在外交上已經棋逢對手矣。根據香港人權團體報導,又有新「人質」入甕,準備十月布希北京行之用!
中國在廿世紀漸成經濟強權,「台商」功勞不小。中國慶賀「申奧」成功,台灣朝野與有榮焉!如今中國邁向外交強權之際,「台灣間諜」成為「人質外交」籌碼,台灣竟然「忍氣吞聲」!當中國的國家恐怖主義逐漸張牙舞爪時,台灣一直在有意無意中扮演「幫凶」的角色,「助紂為虐」而「渾然忘我」,誰說台灣人沒有「中國意識」呢?鮑爾「將軍」在回應江澤民「主席」說:「對台軍售,會給台灣在和中國交往時所需要的信心」!台灣的弱點,似乎除了台灣外,舉世皆知。台灣人對「中國的國家恐怖主義」的認知,實在相當膚淺,這又是台灣教育內容的另道課題!
原載於2001年8月2日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