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重組的反思與再出發

莊淇銘/淡江資訊所副教授


  在獨派陣營傳出再組政黨的聲音後,獨派支持者大多呼籲獨派應整合在一個政黨下,以免政治力量分散,對獨立建國造成不利影響。建國黨於日昨決策會議中決定將結合獨派團體重組建國黨,為獨派政治力量的整合打開了一扇大門,獨派陣營誠宜珍惜之。

孫中山的例子,足資殷鑑

  建國黨重組建國黨的決議值得肯定,筆者參與建國黨的黨綱黨章研議,回想組黨之當時,充滿了理想性,更因為有鑑於不少公職人員過度屈就於現實,未能堅持理念,故整個建黨精神偏向非公職掛帥,希望藉由非公職的社會運動的高理想性來引領政黨,以獲得人民的支持。然而,這是一個理想,至於這理想能不能實踐或者得到人民的支持,那當然需要在台灣的社會中檢驗。

  筆者經常為文批判時政,午夜思維,亦對自己作為不時反躬自省,希望不要因為因個人看法的不夠周延,而影響台灣政局的發展。筆者常舉孫中山的例子,與黨內的同志互勉,告訴黨內同志在信心滿滿以為自己規劃的政黨黨章或方向,是對建國黨發展最好的方式時,別忘了,我們曾笑過孫中山,有同志會問,怎麼說呢?回曰:孫中山發明五權憲法且極力推動使用於中國,於其時,他也認為這是對他們中國最好的政治制度,不是嗎?我們不是批評過,孫中山深愛其國家的熱誠應給予肯定,但因其並非政治專業,故創造出不倫不類的五權憲法,反傷害了中國建立民主國家的健全體系。同志們,別忘了,我們大多數非政治專業,因此,在熱愛台灣的過程中,絕對應經常檢驗反省,切忌自以為是,以免步孫中山後塵。沒有人民支持的政黨,自然很難發揮政治影響力,甚至,就算有一定選票的支持,如果背離了人民的期待,一樣會被唾棄。此次台北市議會通過自肥條款,就是最好的例子,條款要通過,如果沒有過半的議員支持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國民黨及民進黨的多數議員在當時是支持此案的。

  然而,因其背離了人民,在人民及輿論的壓力下,乖乖的自行覆議,退回自肥案,建國黨在北巿議會尚無一席議員,但建國黨與人民站在一起,一樣會發揮強大監督影響力。

背離人民期待,政黨難有力量

  同樣的,建國黨在立院亦僅有兩席立委,絕不足以在立院造成壓力,讓連內閣在白曉燕案後更換內閣閣員,逼連戰更換閣員的也還是人民的力量,這些都是政黨不能背離人民期待的鐵証。

  建國黨的朋友常會問,為什麼組黨前社會反應如此熱烈,組黨後好像熱情不再。回曰:有多種可能,其一,組黨時有新鮮感,組黨後新鮮感不再,其二,組黨前人民對建國黨的期待在組黨後感覺落空,所以支持的熱度降低,有朋友會再問,那怎麼判斷呢?告之曰:可從組建國黨的過程來反思,想想,別忘了,建國黨的朋友大多數原來是支持民進黨的,如果民進黨堅持獨立建國且不失去當初的政治理想性,人民會支持建國黨組黨嗎?當然不會!同樣的,如果建國黨符合了人民的期待,當社會有再組獨派政黨的聲音,獨派陣營的支持者會接受嗎?吾人可客觀的探討,當獨派有組黨的聲音時,社會的反應如何?由此來檢驗建國黨是否有需改進之處。

  外界對建國黨的意見中有一項是,為什麼許多形象良好的公職人員不願加入,建國黨曾以公職人員有「現實」考量為由來解釋,然而,這種說法說服力稍嫌不足,因為這些形象良好的公職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都不懼怕「現實」危險來衝破黨禁,怎會為一己的「現實」考量而不加入建國黨?再者,要在要求公職人員不要有太多「現實」考量時,是不是也該反省自己?筆者就不敢苛責公職人員有「現實」考量,蓋筆者雖盡所能推動獨立建國工作,但也是在「現實」的考量下,不敢辭去教職全力投入建國運動,想想,自己因「現實」考量,成為一個業餘建國運動者,又怎好苛責專業的建國政治工作者呢?

以開闊胸襟,迎接獨派整合

  建國黨決策委員會的成員都是獨立建國運動的俊彥,更是黨內一時之選,無論是在對建國理念的堅持或是對政治品格的要求,均是具備相當的理想性。更重要的,長期以來所推動所思考的就是如何進行對獨立建國有利的工作,故吾人對建國黨的重組寄予厚望。

  誠然,在民進黨獨立建國的堅持受到不少人民的質疑後,籌組一個獨立建國的政黨當然是人民的期待,但是,建國黨推動獨立建國的理念與路線、對公職的觀點,以及專業政治人士的比率等議題,是否符合人民的期待,則應與支持者多溝通、多討論,若能有助於而後在重組政黨的過程中之集思眾議,廣納英才,重組成強而有力的建國政黨,那台灣幸甚!建國幸甚!

(原載於1997年8月13日民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