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憲後,民進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已瀕臨分裂邊緣,也有人正式離開民進黨,部分獨派人士喊出獨派大整合,甚至於有人主張建國黨、建國會聯合其他獨派團體,結合成一個大黨,任何政策的訂定與執行必須依黨章及相關法規來推動,不可能像新黨及社民黨的結合,幾個巨頭談一談就可以。
當然,獨派人士加入建國黨,必受到建國黨歡迎,至於政黨重組,則應依制度而行。
主流、非主流瀕臨分裂邊緣
若有人有能力促使獨派人士整合,那真是功德無量,幾十年來國民黨整合得相當成功(最近也不易整合),完全依靠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來整合,本身並沒什麼政治理念,獨派人士並無這些利益,當然不易整合,再說靠利益整合也會快速腐化而忘卻原來的理想。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的結合已阻礙了建國運動,但這些有形的利益只不過使國民黨增強反台獨勢力,以及令獨派人士變節而已,另外還有其他的障礙才會真正挖斷獨派的根,例如自我中心思想,主角心態,培植個人勢力,神格化等等。
不被國民黨收編的人,本來就帶有不易妥協的個性,整合不易是意料中事,然而「我就是真理」這種自我中心思想,已使反對勢力內部打了幾十年仗,常可看到有人罵別人獨裁,只因為別人沒依照也的意思做而已,很顯然的,罵別人獨裁者已認定自己一定對,別人一定錯,所以要別人依自己的模式做,誰才是真正獨裁者已很顯然了。
在反對運動行列裡,常發現一些能力夠,熱心足的優秀人才在衝刺,可是突然間停止活動,他可以找一百個理由來解釋,但只有一個理由他永遠不會講,就是重要的職位已被別人佔了,失去再衝刺的興趣,這也是獨立建國的大障礙,能力夠,又願意當配角的人實在太少。
有人不願當官,也不爭取經濟利益,看似清高,但喜愛培植個人勢力,妨礙團體的發展,這也是反對運動之痛,而且它是無形的利益,不易被察覺,但其危害之深,遠超過有形利益的結合。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一直強調「承受苦難易,抗拒誘惑難」,事實上,在掌聲下不自我神格化更難,政治人物不被掌聲迷惑,必成為長青樹,一般人聽到掌聲,就不願當個平凡的人,進而快速腐化。
亞州地區偏向人治,常以造神來強化政治團體,這種環境本來就較適合獨裁統治,但西風東漸之後,不但建立了民主思想,也發展「制度」的觀念,可是人治思想遠未完全轉換成制度的觀念,所以在反對陣營當中,常可看到有一批人在造神,另一批人在毀神,壁壘分明,把精力消耗在內鬥上。
很顯然的,整合獨派勢力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人暫時委屈一下,勉強整合,也逃不了內鬥的命運,反而消弱了獨派勢力。獨派勢力若不整合,各自去奮鬥,在政府首長之選戰,不可能有什麼進展,但在各級議會的選舉,議員當選人的總數必定比勉強整合成一個黨較有成果,所以,獨派勢力將來應朝向各級說會的路線發展。
所幸台灣不是總統制的國家,因為總統制國家,總統擁有否決權,國家政策幾乎掌握在總統手中,內閣制及雙首長制國家,政策的決定權在於國會,尤其是這次修憲訂了有總統制否決權精神的覆議權,立法院反否決的門檻由三分之二降至二分之一立委人數,更確定政策的決定權落在立法院。
「建國運動」希望轉移到國會
能真正整合當然最理想,但若為了外來壓力才將整個獨派勢力整合成一個黨,必引起派系內鬥,妨害建國運動。若順其自然,讓各團體自己發展,則建國運動的希望雖無法放在執政權的層面上,但可以轉移到國會。
(原載於1997年8月17日民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