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洋台灣國

大家一齊來

▉廖中山(海洋大學教授)

  現在的台灣,不僅在政經結構上不屬於任何他國;而且, 就文化呈現的層面來看,台灣文化絕對不是中國(或曰︰漢、 唐)文化的複製品。台灣文化具有移民社會的特質︰適應性、 多元性、包容性、開創性。台灣文化正在「中原(大陸)文化
」蛻變成「海洋文化」。

台灣人應有與海共存的文化觀

  台灣人本應具有「依海為生,與海共存」的文化觀;如︰ 戶籍住雅美族人,自稱是「大海的兒子」。惜因漢化移民帶來 封閉自大的沙文意識,尤以近50年來,在政治掛帥的諸多教條 調製之下,台灣人民完全喪失了「台灣意識」;凡事只注意西 岸的「大陸」,而忽視了腳下的「海洋」。為喚醒台灣人的迷 思,更應使人民把注意力,由看不見的「大陸」,轉向眼前的 「海洋」。先由瞭解而喜愛海洋、自發的走向海洋,並盡力保 護臨近的海洋,進而能有效的管理、充分的運用及開發海洋的 資源與能源。海洋是台灣的生命與生存之源,台灣島上曾經發 生的一切,就是台灣人的「根」,不必他求。「海洋」才是台 灣人生活的領域,台灣人應有「立足美麗島、放眼大海洋」的 胸懷,為後代子孫創建一個新而自尊、自主的「海洋台灣國」 。欲達此一目的,全體台灣人民應積極參予推動的工作,至少
,有以下三項︰

  文教推廣︰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表現 出台灣人對海洋的畏懼,特別是近50年來,政府以軍事為藉口 ,長期封閉沿岸海域,並對海港及各種海洋事務的運作,施予 過當的管制,使台灣人普遍忽視海洋的重要性;甚至世代住在
海邊的人,對海洋及海事的常識,也大都是十分貧乏。

  凡關心台灣前進、喜愛海洋及從事海上活動的文化工作者 ,應結合起來,研擬一系列有關海洋之知識性、趣味性、生活 化的主題;利用詩歌、漫畫、影像等方式,編製多種適合中、 小學程度的一般讀物及錄音、錄影磁帶,透過各社運及社教團 體的各種活動,先由各沿海村鎮的學校及社區開始,以持續、 循環的方式,向中、小學生及一般民眾,推動對海洋及有關事 物的認知,進而擴及全國。期盼數十年後,台灣人能成為一個
「海洋屬性」的民族。

海上安全政府應盡可能維護

  海難救助︰近50年來,政府完全沒有執行海上人命搜救及 環境維護工作;且至今毫無任何具體的改進計劃。欲使人們喜 愛海洋、走向海洋,必須首先盡可能的維護海上安全。歐美及 日本等海洋先進國家,除其政府有完善的維護海上安全體系外 ,他們的民間都有自發性的「海上救難組織」。例如︰英國的
「皇家救生艇協會」及加拿大的「民間救生協會」等。

永久性民間組織 亟待建立

  為促進全民關懷及參予海洋事務,並以具體行動建立永久 性的民間組織,使之逐漸形成「海洋文化」應具的傳統特色之 一。擬先給結合民間現有之與海上救難有關的團體及個人,組 成巡迴訓練小組,統一編製︰海上求生、搜救、油污及緊急事 故處理等組訓教材(應用手冊及錄影帶)。進而調查台灣沿海 港灣及近岸水域(三浬以內)。曾發生之海難及處理的情形, 研究分別在適宜之地點、購買適用之裝備、設置海難及緊急事 故處理站,並在各站地區,招募及組訓義工。各海上救難站及 義務救難隊,應可兼負海上環境、治安監督及協助軍事防衛等
工作。

發展觀光漁業傳續海洋文化

  資源開發︰近年來,近海魚源枯竭,遠洋漁業又無保障之 下,使台灣漁村凋蔽,有些人乃鋌而走險,藉漁船進行非法行 業,對社會治安影響甚鉅。擬結合學術及實業界人士,研究「 觀光漁業」的可行性。所謂「觀光漁業」的構想,是先對各漁 港、漁村進行實地勘察,再研究如何協助漁民住戶,在其能力 範圍內,保持當地風貌及特色,興建數間簡單、衛生的客房( 可供食宿)。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幽靜、特色、方便之休閒場
所,進而發展成一種價廉物美的旅遊事業。

  為呈現不同的特色,可利用各種船用及捕魚用具,配合養 殖技術,設計成一系列的展示佈置,藉以說明各種漁類特性、 成長及捕捉的過程。再者,漁家主人可先行自我訓練,以導遊 方式,向旅客解說簡單的「航海、求生、救生」等各種常識, 並利用輕便之舟、艇或實際的漁船,出海進行海釣或感覺航海

  此外,為疏解陸上交通壅塞,民間業者可邀請相關學者, 調查、研究開拓「環島海上貨運」的可行性;必要時,可督促
並協助政府進行具體的規劃。

(原載1995年3月21日民眾日報4版)


台灣教授協會通訊第二期
回台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