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億(台大社會系教授)
台灣於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到來之前,屬原住民社會,其間
偶有華人居於部落間,但為數極少。一六五年代台灣人口僅有
十萬,台灣人口的增加起於明鄭趕走荷蘭人到清帝佔領台灣的
二百年間。由於大量華人移入,台灣人口才增加到二百五十萬
。日人據台之初,台灣人口二百五十五萬,到光復時,台灣人
口自然增加到六百萬。五十年來,台灣人口已增加到二千一百
萬之譜。
三百多年來,台灣人口經歷幾次較大的華人移入,第一次
是鄭成功來台帶來軍隊與眷屬;第二次是清雍正到乾隆年間的
開放海禁;第三次則是國民黨敗退來台所帶來的新移民。而台
灣人口的主體固然是華人,特別是來自閩南、粵北的開墾者,
但是,在日據期間已形成一穩定的移民社區,即使是國民黨帶
來了數十萬新移民(通稱的外省人),也改變不了台灣舊移民
的主體性。
台灣的社會從舊移民時期的邊緣性格,經歷了二百多年的
清朝統治,到日據以後,開始蛻變出主體性格。邊緣性格來自
兩方面的原因塑成,一是閩粵移民的邊緣性,閩粵自古是蠻邦
,且離開中原遙遠,根本上缺乏「宮廷禮儀」的薰陶。再加上
山陵海嵎,謀生較難。一群群農夫、漁樵,甚至海盜,為謀生
而越過黑水溝,進入台灣。相對於中原人士而言,這些來台的
移民絕對是邊緣的人群。他們的語言、文化不似中土。清帝會
割捨台灣給日人,當然與台灣的邊緣性有關。
二是國家有意的邊緣化。清人來自北方,本來就重北輕南
,再加上熟悉大陸,不慣海洋,當然對台灣所知有限。從人口
增長的資料顯示,台灣其實也是清帝國紓解中土人口過剩,動
亂四起,謀生不易的流放地。雖然在世界各強權看上台灣之後
,台灣升格為行省。但是,許多權益並沒有相對於其他行省的
保障,科舉即是一例。當時,台灣分配到的科考名額有部份卻
被閩、粵人士竊用,致使台灣士紳比率遠低於中土。
邊緣性格帶有被遺棄、被忽視、卑微的、自求多福、缺乏
權利的感受。而移民社會的刻苦耐勞、勤儉興家、冒險犯難,
也融入了邊緣性格裡,這就構成了台灣社會居民性格的核心本
質︰樸實、苦幹、不善表達、鄉土、權利慾低、無爭。
這種邊緣性格在日據時期由於切斷其與核心母國的關係,
而逐漸形成社區自主性,雖然,日本統治者於一九三年代之後
,積極地推動「皇民化」運動,但是,台灣社會並沒有轉向成
為日本的新邊緣。這與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初,矢志要將台灣建
設為殖民地的典範有某種關連。台灣由邊緣轉向自立性,再吸
納了日本人的某些性格,構成了台灣社會的基本性格。
這種由邊緣性格為基礎所建構的台灣社會性格,在一九四
七年後被挑起。新移民挾著「祖國之師」與「強權統治」進入
台灣,無視台灣社會已不是中國邊緣的歷史事實,試圖將台灣
再打入邊緣。其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深深地壓抑、羞辱台灣人
已培養出的自主性,如推行國語、打壓台語、中原文化霸權等
。結果是本土戲劇成為野台戲、台語成為方言,連最無關緊要
的選美都以中原的標準來評選。
這種極力迫使台灣社會再度邊緣化的用心,其實只是在滿
足新移民中統治者的利益。雖然,台灣社會在二二八事件後被
鎮壓了。但是,台灣社會底層的對立已不可免。而更要命的是
台灣社會的自主性格被摧殘,造成了今天台灣社區認同的混淆
與薄弱。可是,這並沒有讓台灣社會臣服於所謂「中華文化」
霸權之下。台灣社會脫離舊移民時期的邊緣性格已久。這是歷
史的一部份,任誰也別想去否認的。累積在台灣人心中的那種
被「大中原」壓迫,拋棄的情感,不可能淡忘。而且,即使台
灣再度被拉回到中國懷抱,其關係仍然是「中國核心,台灣邊
緣」。台灣人喜歡嗎?
(原載1995年4月15日自立早報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