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工程師的歷史戰役

▉管碧玲(中興大學公行系)

  截至八月十三日,民進黨第二階段總統初選已巡迴十四縣 市,完成二十二場投票,選民首度突破十萬人。其間,彭明敏 先生以十一連勝的戰績,領先前主席許信良先生兩萬餘票,得 票率約為六一%︰卅九%。早期,論者多稱彭先生的領先是「 造神運動」的產物,近日則進一步補充,稱是台獨基本教義派 加強集結的結果。在各界的眼中,支持彭先生的選民年齡層偏 高,依賴高齡而神格化的領袖,在乎台獨教義更甚於公共政策 ;照推論,這也就是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圖像了﹗      

  筆者以為,「造神」之說顯然離題太遠。政治上的「神」 全知全能,身繫時代盛衰,不可替代且無人能與之爭。民進黨 總統候選人共有四人,須歷經兩階段漫長競爭來決定,競爭是 世俗政治而不是神聖政治,表示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民進黨 辦初選,透過一場一場的投票,堅忍而略嫌孤單地,是在進行 民主化運動,而不是造神運動。             

  筆者認為,「造神」之說可能是「找神」的誤植,論者的 意思認為,彭先生的領先,是台獨基本教義派「找神」的結果 。果若如此,這些評論其實是掌握了此次初選的重要特質,只 是欠缺一種有效的解釋架構。              

•建國運動支配民進黨的發展

  終戰五十年後,看台灣反對陣營推選總統候選人的過程, 不能不放在反對運動長期發展的架構下觀察。台灣反對運動長 期延著民主運動以民族運動的路線鬥爭發展,儘管國家武力總 是積極對付激進派,台灣民族主義者推動的建國運動仍然支配 長期以來的反對運動。民主運動者揭櫫「選舉總路線」,用「 中間選民」理論不斷警告與迴避,卻擋不住民族主義者不斷昇 高的運動基調,終使民進黨完成台獨意識形態。建國運動支配 民進黨的發展,民進黨也逐步茁壯。           

  建國運動在不同階段得到不同社會群體的支持。一九六四 年,彭明敏師生以知識分子身分發表自救宣言,台灣作家也同 時集結在「笠」詩社與「台灣文藝」之下,伺機而動;一九七 0年代,知識份子張俊宏、許信良等投入政治部門,產生「黨 外」的同時,宗教領袖則發表三項聲明,加入建國運動;進入 八0年代,編聯會等文化、知識菁英開啟「群眾運動」的經營 策略,此後,包括勞工、婦女、農民、原住民、客家、環保、 教師、各領域的自主團體逐步加入。到九年代,民族主義運動 者已是一個包括社會各群體的堅實團體。         

  民族運動者各組成份,在不同階段亦扮演不同角色,一九 八三∼八六「住民自決」的論述主要由編聯會__新潮流的菁英 主導,他們與公職系統抗衡,以小搏大,「住民自決」成為創 黨黨綱,一九八七∼八九民進黨內以「決議文」取代黨綱修正 案,選舉時(一九八九)提出連「自決」論述都迴避的政見時 ,建國運動的火車頭主要是蔡有全、許曹德、黃華、鄭南榕及 長老教會領導的社會勢力,他們在激烈的路線批判中創造「新 國家」的論述,新潮流菁英則藉此凝結為黨內代表獨派的實力 派系;進入九0年代,路線鬥爭持續進行,以台灣教授協會、 長老教會為首,結合社運聯盟的勢力,創造「制憲建國」的論 述,通過「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迫使民進黨接受台獨公投 的黨綱。                        

•總統初選是同樣的選擇

  彭明敏與許信良之爭,何嘗不是長期路線之爭的延續?彭 先生代表建國運動的路線,揭舉清晰的民族主義,許先生則強 調「選舉總路線」及「中間選民」的邏輯,假設利益取向的政 見可以吸引選民,他一面以「新興民族論」抓取建國意識型態 的符號,一面用「大膽西進」政策平衡,以照顧假設中利益取 向的中間選民。對民族主義者而言,這種路線的選擇是他們熟 悉的。                        

  建國運動是否仍將支配這場戰役?一個指標或許是︰中間 選民仍未被動員時,中華民族主義者似乎蓄勢待發,終戰五十 年後首度總統民選,是民族主義的戰爭?還是公共政策的戰爭 ?這場初選與中國的演習都透露了端倪。         

•基本教義派是建國工程師

  筆者最後強調,如果將台獨基本教義派勾劃為老邁、狹隘 而教條,明顯違背事實。沒有自覺式的民主信仰,不會唾棄國 民黨。他們長期作為反對運動堅實的社會基礎,在街頭示威是 一種面目;選舉中捐輸財物、擔任義工是另一種面目;發揮高 度精緻的配票能力在大選時減少民進黨的席次損失,在黨內初 選時挽救可能被淘汰的公職,這又是另一種面目。筆者寧願稱 他們是在民族主義運動中長期培養出來的建國工程師。    (本系列專論完)

(原載1995.8.16民眾時報第13版)       


台灣教授協會通訊第四期
回台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