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李登輝情結!

▉張正修(淡江行政系)

壹、「李登輝情結」產生的原因

  自蔣經國過世以後,福佬族群當中,有許多人都懷有所謂 的「李登輝情結」。這種情結之所以會產生,我們可以歸納出 幾個原因︰                      

  (1)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被外省權貴包圍,而在與外省權 貴,尤其是非主流派的鬥爭當中,他是一個「受難者」,他的 經歷正是福佬人戰後被統治過程的一種反射,也因此,他的處 境受到同病相憐的同胞充分地同情;(2)李登輝打垮了李煥與郝 柏村,建立了其在國民黨內最高領袖的地位,在福佬人眼中, 他似乎代表被統治的人民打倒了外來政權,而成為第一位「台 灣人總統」。從李登輝身上,福佬人似乎已感覺到從桎梏中獲 得解脫;而他更是台灣人第一位總統,這是福佬人四百年來夢 想都得不到的權勢與殊榮,李登輝當上總統,台灣人似乎已感 覺到自己是台灣的主人了。(3)李登輝歷任高官,又是美國康乃 爾大學的博士,他當總統,福佬人似乎感覺其身份相符。(4)蔣 介石、蔣經國統治時期,福佬人憂慮、懼怕國民黨會把台灣出 賣給中國,但福佬人多數認為李登輝不會出賣台灣。    

貳、「李登輝情結」帶給我們什麼

  在上述種種因素下,福佬人心中形成了「李登輝情結」, 在每一次的政治鬥爭當中,都給予李登輝民意上的支持,戰後 台灣反對運動發展過程中所形塑出來的「台灣意識」,也是在 每次政治鬥爭中被李登輝充分利用,而成為打擊非主流與新黨 的最重要工具。然而,就在李登輝當上了國民黨最高領袖的寶 座,就在明年要舉行總統大選之際,我們有必要再一次檢視「 李登輝情結」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得失︰         

  (1)台灣近百年來的反對運動所追求的就是建立台灣人的主 體意識,建立一個近代國民國家所應具有的國民意識,在這樣 的主體意識之下,國民能對自己的事務與前途能自主判斷、自 主抉擇。這樣的主體意識在蔣經國死後即將要建立,然而卻在 李登輝利用台灣意識打擊非主流之後,許多人誤以為目的已達 成,甚至在其當上實權總統後,把一切寄望放在他身上,把他 當成救世主,而忘記了自己才是台灣真正的主人,甚至認為他 會帶領台灣人當家作主。結果,幫他建立權勢的「台灣意識」 ,反而被他一腳踢開,他說了上千次的「中華民國在台灣」, 讓有「李登輝情結」的福佬人也開始認為「台灣意識」是錯的 ;為了維持他的權勢,他甚至說「台灣獨立會引中共犯台」的 言詞,恐嚇台灣人,嚇破台灣人的膽,故意阻礙台灣人主體意 識的建立。台灣反對運動所建立的主體意識,被一個台灣人總 統利用到「只要相信他就沒問題」的地步。結果,百年的反對 運動造就了一個現代的台灣人總統,卻讓台灣人民主意識的建 立倒退數十年。                    

  (2)李登輝當了實權總統後,台灣人民似乎認為以前被統治 的不公不義已完全消失。一個台灣人總統代替中華民國就「二 二八事件」向台灣人民道歉,似乎過去的老帳就一筆勾銷,戒 嚴時期所產生的白色恐怖,似乎也不必追究。結果,二二八的 劊子手--彭孟緝仍然存在,台灣人總統為了總統大選,還要 登門拜訪這位黨國大老,已死去的劊子手蔣介石銅像仍矗立學 校各地,教科書還要歌頌他--殺人的人,他的罪狀不但無法 讓世人公開評斷,反而只因為一位台灣人當了總統,他可以帶 著大罪被歌頌,但過去所被殺害的事件--例如陳文成事件、 林義雄滅門血案卻永遠無法大白。整個社會的公義道德、是非 標準已完全被扭曲、被顛倒,我們必須要知道,加害者的罪必 須由受害者才可以赦免,我們也相信台灣的社會有這個雅量可 以寬赦加害者的罪。但這樣的一個基本道德卻只因總統是台灣 人就被混淆了。台灣人總統的道歉讓台灣人以為已無不公不義 ,讓過去的受害無法平反,但卻縱容加害者的囂張。這些加害 者非但毫無悔意,反而變本加厲地結合傳播界、教育界展開「 打人喊救命」的權力鬥爭,並與隔海的中國聯手打壓台灣,可 謂創世界之舉。然而,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不外「李登輝情結 」作祟使李登輝為了保住權勢而作出令人難解的政治動作所造 成。                         

  事實上,反對運動的努力,因為「李登輝情結」的緣故, 產生了相當多的扭曲,例如因人而設的憲政體制,使得國內民 主憲政的常態化仍須一段時間才能完成;而舊有體制的殘存, 更使公共政策的執行錯亂無比,徒使整個行政體制的真正改革 ,無可期待之日。更嚴重的是,李登輝利用台灣意識奪權,卻 一腳踢開反對運動,已使國民意識之形成產生裂縫,加上他只 為權勢而無族群政策地與非主流、新黨鬥爭,反而使非主流與 新黨大肆煽動族群危機意識進行鬥爭,這使以族群平等為基礎 的國民意識更難形成。成就了一人,卻使台灣日後國家的建立 與社會的整合與成功恐怕還須清除「李登輝情結」所遺留下來 的後遺症。                      

(原載1995.7.17民眾日報第4版)


台灣教授協會通訊第四期
回台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