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建國黨組黨時刻太早了
新政黨建黨的時機應選在重要選舉的一年前,如此,在建黨後運作了一年,正好趕上重要選舉,可立刻將聲勢拉高。對建國黨最有利的選舉應算是立法委員的選戰,所以建國黨最佳建黨時機應選在第四屆立法委員大選日的前一年,一則那時候民進黨已分裂得差不多了,正需要有一個新的政黨來收拾殘局,一則立委選戰有利於建國黨,到時會有不少公職人員投入建國黨,使建國黨快速成長,很顯然的,建國黨組黨的時刻的確太早了一些,對建國黨而言是負面的,但對台灣的利益則是正面的,因為民進黨已與國民黨合作,在國家定位方面是走保持現狀路線,時間對台灣不利,苟延殘喘的拖下去將促使台灣被併吞,建國黨的建黨,逼使民進黨不能完全放棄獨立建國,至少有一部分人士不走保持現狀的路線,所以,建國黨提早建黨雖不利於政黨的聲勢,但有利於台灣的獨立建國。
黨齡將近一年的建國黨,還有檯面上的人物爭論是否在縣巿長選戰中,為非建國黨人士助選,難怪某些優秀人士不願加入建國黨,他們認定不加入建國黨也可以得到建國黨的支持,算是通吃的局面,若加入建國黨,反而無法得到其他政黨支持,不花腦筋都可體會出不加入建國黨有利於自己的政治前途。當初會組新政黨,就是認定民進黨清流沒有能力影響民進黨的政策,否則,應幫助清流變成民進黨主流,不應組黨。若認定組黨正確,就應使這個政黨茁壯,若是錯誤,則依黨章之規定來補救,不應將建國黨當做其他政黨的花瓶政黨。在民進黨未建黨之前,台灣就有在野黨,但一直無法成長,就是因為他們與國民黨有局部的合作,變成國民黨的花瓶政黨,自主性高的選民不會支持花瓶政黨,非自主性的選民又被國民黨掌控,這種在野黨當然無法成長,建國黨若走花瓶政黨的路線,也一樣變成泡沫。
「獨立建國」這個口號不只延誤建國黨的成長,還耽誤了台灣的獨立建國。建國黨成員有人認為不分政黨,只要有獨立建國理念者就該支持(助選),事實上,有獨立建國理念的不只是某些民進黨員,就連國民黨員有此理念的也不在少數,只是他們是利益共同體之成員,不能參與建國運動,民進黨已走保持現狀路線,已與國民黨同質,就算有獨立建國之理念也無從發揮,他們的台獨已變成「口號台獨」。再說,喊獨立建國口號未必就是獨立建國運動的人,蔣介石先生一輩子喊民主憲政,他什麼時候推動過民主?什麼時候實施過憲政?若建國黨員對喊獨立建國的口號的人一律幫他助選,反而誤導民眾支持「假台獨」或「口號台獨」者,阻礙獨立建國運動,抑制建國黨的成長。
意識形態使黨務難以推展
狹隘的意識形態,也使建國黨難以推展;有不少人面對建國黨與民進黨時,會痛批民進黨,但當民進黨與國民黨對峙時,又大力圍剿國民黨,支持民進黨,而在新黨出現時,又會聯合國民黨全力追擊新黨,心中只有二分法的意識形態,不問是非。目前的新黨為了獲取台灣人支持,只反台獨,不談統一,他們以中國武力犯台來打擊台獨,國民黨則抗拒統一,也拒絕台獨,這兩個政黨都是以苟延殘喘的方式來分贓政治利益,民進黨已支持國民黨政策,也是走不統不獨的路線,所以,在國家定位方面,三黨並無差異。只是某些台灣人為了拉下國民黨(含新黨),因而支持自己不認同,但聲勢較大的民進黨,這也是建國黨聲勢不大的重要因素。
在台灣最容易凝聚的就是利益的結合,因而一下子有很大的聲勢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它有可能已形成利益共同體。建國黨不必急於在這一兩年快速成長,只要不當花瓶政黨,在第四屆立委選戰時,由於空間大,必能突破目前的劣勢。
(原載於1997年8月28日民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