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林,東海的相思
─
第三次相思林事件林碧堯
/東海大學教授相思樹,在五十年代的大度山,是一片黃土上的主要綠意,在貧瘠惡劣環境中堅忍不拔地生長;如今大度山上一片翠綠中,相思樹反而在「被淘汰」邊緣中掙扎。昔日的相思樹搖曳在強勁的東風裡,如今卻只有由學生的吶喊中喘息。
東海原本屹立在紅牆綠影中,相思林成了大度山學子四年黃金歲月最親密的伙伴。然而一九九○年六月學生成群結隊在校園文理大道示威遊行,抗議學校出賣校地,砍伐二千餘坪的相思林,成為首次相思林事件,轟動全台灣。三年後,中區郵管局正式在「東海失土」上整地,引爆第二次相思林事件。學潮總在校方高明的「緩兵政策」下化解。這次應是第三波,抗爭對象轉向校方本身,唯時值期末,大考在即,聲勢已弱;況且校方已有「免疫力」,東海相思林有走向相思之勢。
「保護相思林」,往往讓外人滿頭霧水,但身為東海人,理應有不同的感受與認知。經歷三次的相思林事件,不論那位校長掌校,引爆事件的原因幾乎如出一轍;砍樹是「大人」耍權力的象徵;一些「半大不小」的東海學生因被「冷落」而抗爭。樹,最後還是被砍了,「鬧事的小孩」畢業離開後,校園又恢復了平靜。這樣的教育本質一直沒改變,相思樹因而成了東海學生遇事抗爭的著力點和圖騰。
就本次而言,師長們大多由報紙獲知此事,對事因的了解就更少了,這也同時反映出問題的嚴重性。此事件的緣由可溯自去年三月的一次「校建會」,四項決議案(兩小時議程)之一的「增設學生機車停車空間」案。如此重大校園規劃問題並未公告周知,規劃內容更是「外人」所不知;行政會議沒有討論紀錄,校刊也沒刊載。難怪一動手砍樹,即惹學生抗議。校方這種「父權心態」的行政倫理,至今故態復萌,且老在「相思樹」上做文章,教訓學生。學校習慣性地在「出事」後大言不慚;「溝通管道暢通」、「不應到外嚷嚷」;然而若不是「老師們」的外務太忙,現有「臭水溝式」的管道,連老師都會抗議。從這學年開始,連校務會議紀錄都成了校務委員的「專刊」,重大的學校組織章程修改後竟也「秘而不宣」;校刊成了「歌德」文宣,這怎能怪學生沉不住氣呢?
東海的相思林事件也正反映著東海的興衰;物腐而蟲生,檢討生蟲的背景才是主題,斥責「喊蟲」抗議的學生,徒顯病情沉重。如果學生連「看到蟲」都無動於衷的話,東海再也不會有「相思林事件」發生,東海精神因而消失,大度山上將只剩下「寂靜的春天」了!
(原載於1999年1月20日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