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兩制、和平共存」--

一、歷史上的台、中關係

  台灣這個太平洋西緣的島嶼,原本是南島語族系(Austronesian) 原住民的生息天地。南島語族系的原住民,與廣泛分布於太平洋與印 度洋海域的同族系民族一樣,以漁獵採集和燒煙農作為傳統生業,與 隔著台灣海峽相望的中國福建地區形成對照的不同文化。

  較歐洲諸民族之世界殖民稍後的十六世紀中葉起,中華帝國東南 沿海地區的居民,也因迫於生計而向南中國海地區進行移民。在這樣 的背景之下,十六、十七世紀之交,中國境內的居民才來到台灣這個 島嶼。但這個時期的來台華人,為數並不多,而且大部份是前來台灣 與東洋的日本人從事交易、或在海上從事海盜行為的冒險商人。1624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本島南部的大員海灣,做為其東亞轉口貿易 的據點,並對平原地帶的原住民傳教,以後更在台灣發展熱帶殖民農 業,生產蔗糖輸往波斯中東地區,於是招徠對岸中國福建地區的貧民 作為公司經營農園的農工。

  這次中國政府發表的對台政策白皮書,為了一句「台灣自古即屬 於中國」的謊言,費了不少筆墨說明宋朝、元朝、明朝的中國政府如 何與「澎湖」發生行政上的關係,企圖誤導成當時它與「台灣」亦有 同樣的關係。事實上,大陸性格的中國歷代政權無視於台灣之存在, 直到十七世紀,明代的管轄權仍止於澎湖而未及台灣,故明史將台灣 列入「外國傳雞籠山」。1722年清雍正實錄所載詔書:「台灣自古不 屬中國,我皇考(康熙)神武遠屆,拓入版圖……」可以看作對於中 國政權所謂「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的有力反駁。

  鄭成功在1662年驅逐荷蘭人、佔領台灣,鄭氏三代據台廿一年, 是華人在台建立統治政權的開始。1683年,施琅率清兵打敗鄭氏家 族,清廷經過一番爭論才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翌年清政府設一府三 縣,直轄於台廈兵備道之下,這是台灣首次與中國發生直接的政治關 係。從1683年至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與中國經歷了二百 一十二年的歷史。     

  然而這兩百多年的台灣歷史,其獨特性值得注意。由於鄭氏據台 期間揭舉「反清復明」旗幟對抗清朝,一方面使清政府對台灣一直保 持敵對的態度,實施海禁政策以防範台灣再度成為反抗者集結的「逋 逃之藪」;一方面台灣民間仍保留著反抗的意識,在清朝統治期間, 至少有四十次反抗清朝的行動,其中有二十次曾擊潰清兵的鎮壓及圍 攻。            

  清政府禁止沿海人民渡台的政策延續大約一百九十年,至1875年 才完全廢止。其間移居台灣的漢人絕大多數是冒著生命危險潛逃而 來,他們不但要逃避官吏的追捕,而且要拋妻離子歷經千辛萬苦以求 生存。這種海禁政策不但妨害台灣的開發,而且影響到日後台灣人民 對中國大陸的態度。     

  十九世紀中葉,第二波帝國主義勢力的浪潮來到東亞,台灣再度 受到列強的覬覦。英、法、日本都曾經在台灣發動軍事行動,而美、 德兩國也曾想佔領這塊土地。1895年,由於清國在朝鮮半島與滿洲的 軍事失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自1895年至1945年的五十年間,日本 帝國在台灣進行高壓的殖民統治,甚至將台灣捲入其侵略戰爭中。

  日本治台期間,台灣的武裝抗日或非武裝抗日運動,間或受到中 國過去革命變天、改朝換代的想法所影響,但主要是以護衛「本島」 鄉土或爭取殖民地的民主與解放為目標,而與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的內 亂外患無所交集,1928至1931年間的台共且已提出台灣獨立的宣言。 在中國政府方面,1936年的五五憲草中並未將台灣列入行省或淪陷 區,國共兩黨也都曾有支持台灣獨立的言論。

  日本政府有效統治台灣達半個世紀之久,對台灣的影響至為深 遠,它提供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全島性的、有效率的行政系統,對古 老的迷信代之以比較現代的教育,切斷與中國的大部份紐帶,生活水 準遠高於騷亂的中國,這些因素皆有助於形成台灣人的「國家單位真 實感」。此外,舉凡鼓吹國家神道、推行國語運動、更改姓氏運動、 志願從軍運動,莫不影響了台灣文化。總之,日本政府企圖把台灣人 變成日本人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成功地使台灣人變得「不像 中國人」。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國日本離開台灣,中國政府依 盟軍命令接管台灣,然而以上的歷史背景已經使得台灣與中國格格不 入,終於在1947年釀成二二八事件,死傷枕藉、創鉅痛深,這就是勉 強將台灣併入中國的後果。


本文章節

前 言
歷史上的台、中關係
國民黨難脫殖民政權本質
國民黨應為外交挫敗負最大責任
我們堅決反對中國所提對台「基本方針」
台灣在國際法上應有的地位
兩岸經濟交流所引發的危機
獨立民主是台灣唯一的出路
台灣有充分的資格加入各種國際組織
結 語

回台教會  回台灣社會文化資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