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兩制、和平共存」--

七、獨立民主是台灣唯一的出路

  目前生活在台灣的兩千一百萬人民,是由原住民、鶴佬、客家、 以及北京語系等四種族群組合而成,自從1945年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並 於1949年承受來自中國的大量移民以來,生活在共同的政經體系之 下,不論就經貿實力、土地面積、人口數量而言,台灣人民有充分的 資格過著「現代國家」國民的生活,可是由於國民黨政權帶有強烈的 外來性格,使得台灣人民不論在法制層面或心理文化層面,幾乎都處 在無國家狀態,前述台商赴中國投資之缺乏「心防」,即可見其一 斑。所幸有不絕如縷的台灣反對運動,延續日治時代以來追求「當家 作主」的寶貴傳統,1986年成立的民主進步黨,利用歷次的選舉活動 宣揚民主、獨立的理念,在1992年的立法院改選並已得到三分之一的 席次,顯示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日子已不在遠。

  台灣人民忍受數十年的報禁、黨禁、以及限制言論集會結社自由 的戒嚴體制,國民黨政府雖然在1987年宣布解除戒嚴,但是就像資本 主義市場的壟斷結構一旦形成,其所謂的「自由」競爭必須大打折扣 一樣,解嚴後的國民黨,依舊憑藉龐大的特權黨營事業、壟斷的電子 媒體、僵固的教育體系,延續其舊時代的統治模式;另方面,長久父 權統治自會斲傷人民的自信、自主性、和參與政治的熱情,所以台灣 目前的民主政治雖然比中國進步,仍然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具體而言,台灣亟須制訂一部符合立憲原理和台灣人民需要的新 憲法,以取代1946年制定於舊中國卻迄今強加於台灣人民身上的「中 華民國憲法」。經過1990年3月學運的衝擊,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開 始對「憲政改革」有一些具體的回應,然而國民黨的憲改乃是藉著數 十年不曾改選的「國大代表」來確定「中華民國憲法」本文不變,並 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改以增修條文的面目呈現,此一過程完全罔 顧台灣人民之制憲權以及台灣人民追求族群和諧、社會福利等需求。 1991年8月25、26日,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反對運動各團體,召開「人 民制憲會議」通過「台灣憲法草案」,該憲草主張單一國會、總統直 選,對於社會基本權以及地方自治都有進步的設計,應該是未來台灣 的憲政藍圖。       

  為了長遠的生存發展,台灣有必要儘快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 織,惟在此之前必須打破國民黨與共產黨遙相呼應之「中華民族」大 一統迷思,回歸現代國際法、主權國家的觀念;當健全的民主制度逐 步建立,媒與教育體系逐漸正常化之際,即是台灣的主體性──包括 政治法律層面和文化心理層面──塑造完成的階段。那時台灣朝野誠 心合力,必能有效推行國際正名運動,以台灣為名參加各種國際組 織,同時以自由、平等、互惠的原則與中國人民展開更多樣的和平友 好交流。東南亞一個充滿自信而貢獻於世界和平、增進人類文明的新 國家於焉誕生。   


本文章節

  • 前 言
  • 歷史上的台、中關係
  • 國民黨難脫殖民政權本質
  • 國民黨應為外交挫敗負最大責任
  • 我們堅決反對中國所提對台「基本方針」
  • 台灣在國際法上應有的地位
  • 兩岸經濟交流所引發的危機
  • 獨立民主是台灣唯一的出路
  • 台灣有充分的資格加入各種國際組織
  • 結 語

  • 回上一頁回上一頁